作者:佚名
易水发源于泳郡故安县阎乡的西山,
易水发源于西山宽中谷,往东流经五大夫城南边。从前北平侯王谭,不肯顺从王莽政权,他的儿子王兴生了五个儿子,也都跟他出来避乱,隐居这座山中。世人就把他们的旧居称为五大夫城。潘岳《 赞》 说:五王在城中,裙带相连,是个大族。易水又东流,左边与子庄溪水汇合。子庄溪水发源于北方的子庄关,往南流经五公城西,拐弯流经城南。五公,就是王兴的五个儿子。光武帝即位后,封他们为五侯:元才为北平侯,益才为安息侯,显才为蒲阴侯,仲才为新市侯,季才为唐侯― 这就是所谓中山五王。民间又称他们的居地为五公城。五大夫城和五公城方圆都有一里左右,都坐落在小山岗上,上方倾斜,下端方正,溪水往东南注入易水。易水又东流,右边与女思谷水汇合。女思谷水发源于西南的女思涧,往东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称为三会口。易水又往东拐弯流到关门城西南一一就是昔日燕国的长城门,与樊石山水汇合。樊石山水发源于西方广昌县的樊石山,往东流经覆釜山下,东流注入易水。易水又往东流经燕长城,又往东流经渐离城南,这是燕太子丹设馆安顿高渐离的地方。易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南。因为易水从宽中经武夫关东流而出,于是就兼有武水之称,所以燕国下都也就得了武阳之名了。易水左边与濡水支流旧-道汇合。武阳大城东南的小城,就是故安县的旧城,汉文帝把该县封给垂相申屠嘉,立为侯国。旧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说: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往东流。指的就是这支水。高诱是琢郡人,他的记载是经过明确的查证的。今天水漫到城的东南角,世人又称易水为故安河。武阳城是燕昭王所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因而傅逮《 述游赋》 说:出了北蓟,经过良乡,登上金台,眺望武阳,两座城空旷辽阔,旧遗迹渺渺茫茫。赋中写的就是这地方。易水往东流出范阳。
往东流过范阳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容城县南边,
易水流经范阳县旧城南边,秦朝末年,张耳、陈余替陈胜攻占燕、赵的土地,派蒯通去游说,首先攻下范阳。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 ,把范阳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代,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顺阴。从前慕容垂逃奔到范阳,设兵驻守,就是这地方。他本来打算到上京去,因行军途中受阻,仓促间未能如愿。易水又东流,与濡水汇合。濡水发源于故安县西北穷独山的南谷,东流与源泉水汇合,源泉水发源于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经樊砖期馆西边,就是樊砖期自刻,把头交给荆柯的地方。濡水又往东南流经荆柯馆北边,昔日燕丹采纳田生的建议,尊封荆柯为上卿,在此处修建馆舍安置他。两座馆舍所在的小城,溪涧曲折,泉水澄清,山高林茂,烟雾缭绕,眺望这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出家的僧道,还栖身于旧地,在山林清静的生活中自得其乐。濡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西北。从前曾拦河筑坝,引出支流往南流入城中,流经柏家西边。墓园的围墙在城旁,有个水塘。四周是森严庞大的墓地,有如城邑。水旁有几座陵墓,高大壮观,望去好像青色的山丘。询问老人,查阅史籍,却都没有文字记载。但按情理推想起来,应当是燕都以前的旧坟。有人说是燕的坟地,想来大概不是。濡水旧道往南流出,转向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流经故安城西,傍着城墙往南流入易水。两边堤高岸深,左右相隔百步,有两座钓台参差对峙,遥遥相望,风景更为秀丽。另一条往东流,注入金台阪,这片破塘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阪塘西北有钓台,高一丈余,方圆大约四十步,阪塘北岸十余步有个金台,台上东西八十多步,南北稍狭。北边有个小金台,台北又有个兰马台,都有几丈高,相对并峙,十分秀丽。台左右两边水流相通,有长庞阔檐,盘回曲折地披覆在水岸上。屋宇墙壁都已倒塌了,但柱础还在,所以建筑的基址和结构还可以看得出来。访问老人,都说昭王以礼厚待宾客,广泛招聘四方人才,如郭魄、乐毅、邹衍、剧辛之流,还有那些求官觅职,游说于诸侯之间的人们,都纷纷远道而来。但昭王为防备诸侯的门客到燕国来刺探虚实,所以又修建了下都,把他们安顿在南部边境的馆舍里。老人们还说,昭王开创于前,他的儿子丹又续建于后,所以雕墙破馆之间,还留有镌刻过的残石,虽然没有经籍记载可相印证,但细察这里的古迹,似乎与历来相传的说法颇相符合。濡水从堰坝又往东流经紫池堡以西,转向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入。浑塘沟水发源于遒县西边白马山的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流到塞口,是古时修筑石堰拦水的地方。濡水旧分支南流,注入城东大阪。破塘方圆四里,现在已经无水了。破塘内有泉水,水深不流,紧邻着水池的北边,俗称圣女泉。濡水又东流,在水口接纳了白杨水。白杨水发源于遒县西山的白杨岭下,往东南流入濡水,时人称为虎眼泉。濡水东流,与檀水汇合。檀水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汇合。石泉水发源于石泉固东南角,水宽二十来步,深三丈。石泉固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四周有山涧阻隔,涧岸高八丈有余,底部岩石高五丈,岩上又有一层红土,高四丈,陡峭直上,有如墙壁。涧宽四十五步。水不流到的地方,路极狭窄,容不下一辆车子,只有单人独马可以通过,地名叫石泉固。石泉固上古来就有一座白杨寺,寺庙里供奉的是白杨山神。寺旁林木茂密,枝柯交错,连片的绿荫把阳光都遮住了。僧人法澄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寺,就更成为修道的胜地了。
水往南流,注入檀水,所以民间有并沟之称。水又往东南流经故安县北边,往南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在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与易水汇合,注入巨马水。所以《 地理志》 说:故安县的阎乡,易水就发源在这里,到范阳注入濡水。阐胭也是这么说;又说:濡水与渠水汇合。许慎说:濡水注入沫水。沫水、渠水这两个称呼都是巨马水的别名。但两条易水都发源于一乡,一同注入濡水。北易水流到琢郡范阳县与北濡水汇合,又一起乱流注入沫水,于是北易水与诸水就都可相互通称了。北易水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北边,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到勃海郡平舒县与南易水汇合。阐驰说:琢郡西部与代郡以易水为分界。这条易水是南易水,发源于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的燕王仙台东边。仙台有三座山峰,十分高峻,峰顶上飘着云霞,深谷中笼着烟雾,老人们说这是燕昭王求仙的地方。仙台的东面称石虎冈。范哗《 后汉书》 说:这里是中山简王焉墓穴的所在地,葬物非常丰厚,采了琢郡的山石来修筑坟墓。墓道上的墓碑和石兽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成的,还留下两只石虎,因此后人就称为石虎冈。山的东麓,就是泉源所出处,《 水经》 称为阎乡西山。水往东流,有毖水往南汇入,二水混合同流,俗称雹河。司马彪《 郡国志》 说:雹水发源于故安县。世祖命令耿况去攻打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氢,沿雹水而上十余营,全都击溃,指的就是这条水。易水又往东流经孔山北麓,山下有钟乳溶洞,洞中出产很美的石钟乳。采石钟乳的人打着灯笼去寻觅,入洞约一里,渡过一条潜流的地下河,不太深,人可涉水过去。洞中又奇妙地分出许多石洞,使得出入的人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因此在容易迷路的地方,人们一定会留下标记,回来时才能找到出洞的通道。洞顶又有大孔,朝天敞开,所以叫孔山。易水又往东流经西故安城南,就是阎乡城;流过送荆隆北边。老人们说:燕丹就在这里为荆柯饯行,因而得名,但世代久远,也不大弄得清楚了。不过对从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此说明,以便让后人扩大见闻。易水又东流,转弯绕经长城西边,又东流,往南流经武隧一县以南、新城县以北。《 史记》 说:赵国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隧、方城,就指这两座城。民间又把这条水叫武隧津。水北朝着长城门,称为汾门。《 史记? 赵世家》 说:孝成王十九年(前247 ) ,赵国与燕国交换土地,把龙兑、汾门给燕,燕则把葛城、武阳给赵。汾门也叫汾水门,又称梁门。易水往东分支流出,积成梁门破;易水又东流,梁门破水注入。这条水上口在梁门承接易水,往东流入长城,往东北流注入破中。破水在北方承接范阳破,这片破塘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圆十五里,民间又称为盐台破。阪水南通梁门淀,梁门淀方圆三里。淀水往东南流,出了长城,注入易水,称为范水。易水从这里起,下流通称为范水。又往东流经范阳县老城南边,就是应肋所说的范水之阳。易水又往东流经樊舆县老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樊舆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条,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握符。《 地理风俗记》 说:北新城县以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是个旧县。易水又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南。汉高帝六年(前201 ) ,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降于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都是侯国。王莽改名为深泽。易水又往东流,堡水注入。坚水上流,在容城县东南承接两个破塘,称为大坚淀和小坚淀。水往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叫坚洞口。水边有浑堡城,易水流经城南,往东与流水汇合。所以桑饮说:易水发源于北新城西北,东流注入流水。从此以下,流水与易水都可通称了。易水又往东流经易京以南。汉朝末年,公孙攒在蓟下杀害了刘虞。当时童谣说:燕的南疆,赵的北地,唯有这里可避乱世。公孙攒以为这地方就是易水一带,所以从蓟迁到易水边,把他所驻的城称为易京城,在易城以西四五里。后赵建武四年(338 ) ,石虎从辽西南下,到了易京,看到易京城墙极其坚固,就派了二万人把它破坏了。现在城墙已经毁为平地,但城楼基址还在,高度还有四丈多。废址上有一口井,世人称这座城楼为易京楼,城就是公孙攒所据守的易京城。所以公孙攒给他儿子的信中说:袁氏攻城时,就像鬼神一样,冲梯在城楼上乱舞,鼓角在地上齐鸣,说的就是这里的城楼。易水又往东流经易县老城南。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就是这座城。阐胭说:太子丹派荆柯去刺秦王,与知道这一密谋的宾客在易水上给他饯行。《 燕丹子》 说:荆柯动身到秦国去时,太子和知道密谋的人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在易水上给他送行。荆柯起身向他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悲壮时,人们激动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唱到凄哀时,人们都不禁涕泪纷纷。这次壮行处可能就是在这里。我按古时留一下的遗迹认为,壮行处大多是在武阳,似乎不会在这里。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易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仆继,立为侯国。
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
易水流经安次县南边、郭县旧城北边,往东流到文安县,与淳沱河汇合。《 史记》 载,苏秦说: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指的就是这条水。所以班固、阐驯等人都把这条水叫南易水。又往东流过泉州县南边,往东注人大海。
《 水经》 记载易水依次所经地方,一路流去,注入大海。
滱水发源于代郡灵丘县高氏山,
滱水就是沤夷之水,发源于灵丘县西北的高氏山。《 山海经》 说:高氏之山,流水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滱水往东南流,山上有摩崖石刻,题着冀州北界四字,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石铭隆。沱水又往南流经侯塘,这是个川原名;又往东流,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发源于西北的暄谷,源头的水温热如汤,入水沐浴,能治愈百病,因此人们称为温泉。温泉水往东南流经兴豆亭北面。兴豆亭在南原上,亭身倾斜不正,因此世人把它称为敲城。水从南原往东南流,注入流水。施水又东流,莎泉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莎泉,往南流,水旁有莎泉亭;往东南流注入浓水。流水又往东流经灵丘县旧城南,应肋说:赵武灵王葬在旧城东南二十里,所以取名灵丘县。灵丘县古时属于代郡,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 ) ,中山相藏昊上奏朝廷,请求把该县划归别郡。薛攒注《 地理志》 说:灵丘县名称在赵武灵王前就有了。又据司马迁《 史记》 :赵敬侯九年(前378 ) ,在灵丘打败了齐军。这样看来,灵丘这地名并不是由赵武灵王而来的。这与薛攒《 注》 所说一致。流水从灵丘县往南流入山峡,峡口称为隘门,那里设了关隘,用来稽查过往行人。滱水流经南山,这里高峰遮天,深溪沿着峡谷流下。沱水沿着山涧向西转,流经御射台南边。台在北面的山岗上,台南有一块御射石碑。水南奇峰高入云霄,层崖峭壁,直刺蓝天。山石险峻,壁立直上。皇上的车驾常沿河来来往往,到这里游乐和习射。滱水往西流,又向南转,往东弯,流经北海王详石竭南、御射碑石柱北,然后往南流去。
往东南流过广昌县南边,
滱水往东流经嘉牙川,有一条水从南边流来注入。这条水发源于恒山北麓,由三条小水流汇合而成,流经嘉牙亭东,然后转向北流,注入滱水。滱水北岸从山路过去,就是广昌县界。滱水又往东流经倒马关,关口极深极远。人咏叹高冈崔巍,使良马疲惫不堪;傅岩峻险,使行车受阻不前;这里的山势也与此相仿,因而就有倒马关之名了。关水发源于西南的长溪下,往东北流经此关,注入滱水。滱水南边山上的松园里,建有帝王的御座,在东圃造了一所佛寺;东北两面,高峰深谷连绵不绝,高入云霞的山峰,荫天蔽日,山间流积的水潭清澈见底,深渊也藏不住鱼鳖。行旅途经此处,无不留连忘返。
又往东南流过中山郡上曲阳县北边,恒水从西方流来注人。
滱水从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汇合。大岭水发源于中山西南的大岭下,往东北流出峡谷,峡谷右边的山侧有一座佛寺,高翘的飞檐上凌峰顶,艳丽的彩画绘遍梁上,长溪荡着碧波,从寺院脚下蜿蜒流过,往东北流,注入滱水。惋水又转弯往东流,与两岭溪水汇合。这条溪水发源于恒山北边的山冈,往东北流经两条山岭间。北岭虽然层峦高插云霄,但不如南岭峻峭秀丽。从滱水南岸攀登高峰,石级透迪而上,一路上七转八弯。遍览群山,都与这座高峰相形见细,可说也是羊肠、邓蛛那样的高山了。齐、宋两朝交好期间,来往道路就是经过这里的。两岭溪水往东北流,注入滱水。浓水又往东流,在左边与悬水汇合。悬水发源于山原帕盘谷,轻流急下,在悬崖间飞泻成一挂瀑布,高四丈余,水从山边直灌下来,白浪汹涌,积成深潭。悬水往东南流,扬起急流,注入滱水。滱水又往东流经鸿山,世人把这里称为鸿头,可能就是《 晋书? 地道记》 所说的鸿上关。关尉的治所在北平,却把疆界划到望都东北,距北平不远,县境辖地也到这里为止了。滱水在此从左边接纳了鸿上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北近溪,往东南流注入滱水。又往东流过唐县南边,
滱水又往东流经左人城南。应肋说: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县里有雹水,也有人称为唐水。唐水发源于中山城以西偏北处,城内有一座小山,坐落在城西侧,山形尖削耸立,有如一堆积粟。《 地道记》 所说的望都县有委粟关,可能就指这里。因为山在城中,所以民间又称此城为中山城,又因城中有唐水,所以又称城为广唐城。《 中山记》 称为中人城,又称鼓聚,这实在是极大的错误。又说城中有山,所以称为中山,是中山郡的治所。京相潘说:今天中山望都以东二十里有旧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座城叫尧姑城。本来没有流传过中人城之名,京相潘却以为叫中人城,不知到底有何依据。《 中山记》 所说的中人城,城东距望都旧城十余里,二十里则不到,但却不在望都以东。纵观各种木同说法,都有错误的地方。今天这座城在卢奴城北偏西六十里,城的西北是源头所出处,往西流经郎山以北,郎、唐读音相近,雹水兼有唐水之称,实际上就是由此而来的。唐水往西流经左人亭,注入滱水。滱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中山城北边的郎阜下,也称唐水。但此水并不在城的西边,民间也称雹水,这条水又兼有两个名称了,往西南流,注入滱水。这些情况都不大清楚,无非录以存疑罢了。滱水又往东流,恒水从西方流来注入,从这里开始到下游,沱水又兼有恒川的通称了。《 禹贡》 所说的恒水、卫水都已疏导入海,这里的恒水就指这条水。滱水又往东流,在右边接纳了马溺水。马溺水发源于上曲阳城东北的马溺山,往东北流经伏亭。《 晋书? 地道记》 说:望都县有个马溺关。《 中山记》 说:八渡、马溺,都是山弯里的险要之处,两个关口地势相接,说不定此城就是当年关尉的治所。但异名的由来却不清楚。马溺水又往东流注入滚水。惋水又往东流经中人亭南,《 春秋左传》 :昭公十三年(前529 ) ,晋国的荀吴率军侵入鲜虞,到了中人,带回了很多战利品。沱水又往东流经京丘北边,民间称为京陵,这里南与汉中山顷王陵相对,滱水北与君子岸相对,岸上有哀王的儿子宪王的陵墓,土坎下有泉源,积聚成水潭,因而又称泉上岸。滱水又往东流经白土以北,南边就是靖王儿子康王的陵墓,这三座坟墓并列在一起。滱水又往东流经乐羊城北边。《 史记》 说:魏文侯派乐羊灭了中山,乐羊城是在中山旧城上建造的,因而得名。惋水又往东流经唐县旧城南边。这两座城都在施水以北,所以《 水经》 说,滱水流过唐县南边。城西又有一条水,发源于县城西北平地上,泉水从地下涌出,民间也称为唐水,往东流到唐城西北角,筑堰拦河形成一个湖泊,俗称唐池。水面上盖满了红荷绿叶,人们常会聚在湖上嬉游,这确是个风景佳胜之地。湖水往南流入小沟,往下注入滱水,这条水从上到下,又都兼有唐川之名了。应肋《 地理风俗记》 说:唐县西四十里有中人亭。现在试取此城作为中人乡,距县城也正好是四十里。唐水在西北边注入惋水,也与应韵的记载相符。又有人说尧山在南,但南边却没有什么山,可见是弄错的。阐驯的《 十三州志》 说:中山国都在卢奴,唐县旧城在国都北方七十五里。阐胭说在北方却不对。《 史记》 说:帝誉死后,帝尧兴起,开始时封于唐。望都县在南边,今天唐城南与卢奴旧城相对,除此之外,再也没有相应的城了。考古可以知今,记载与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民间说的望都旧城距中山城约八十多里,此城距中山城约七十里,根据距离推测,应该是唐城。唐城北距尧山五里,与上文市瞬七十五里的说法相符。那么民间所谓都山,也就是尧山了,其坐落位置则在唐城东北的望都边界上。皇甫谧说:尧山又名豆山。今天这座山在唐城以北偏东,山势高峻,孤峰独上,如虎牙矗立。山南有尧庙,尧曾登过这座山。《 地理志》 说:尧山在城南。今天考察此城南边,却没有相应的山,所以先后许多记述山水的学者,都认为《 地理志》 的说法有误。另据民间相传,以为唐城就是望都城,但此城以北却没有其他的城,假如说有,也是相距遥远,山河的地形与古人说的全然相反,民间流传的说法也是谬误的。此城西北,豆山西麓,有一条水源,往东北流经豆山下,与苏水汇合,乱流转注,往东流入沱水。这条水难道就是唐水呜?这也不大清楚。此外,此城南面偏东十余里,有座城,民间称为高昌县城,也就是望都旧城吧。高昌县在唐县南边。皇甫谧说:两县相距五十里。现在经核实,两城相距只有十五里,那么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此城东边,有一座山孤零零地耸立着,世人因为此山不与别的山相连,所以取名为孤山,孤、都读音相近,可能就是所谓都山了。《 帝王世纪》 说:尧的母亲庆都居住在这里,因此取县名为望都。张晏说: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上尧山就能望见都山,所以就以望都县为名。唐城就是中山城,是武公的国都,武公与周王同姓。周王朝衰落后,国家受到北方赤狄的侵犹,当时齐桓公称霸诸侯,确立封疆加以治理,他派管仲去抗击戎狄,筑城巩固边防。后来桓公不理朝政,周王问太史余说:今天的诸侯,哪个将首先灭亡?太史余答道:上天生了人又使他们各有所别,就是为了使他们与禽兽不同。今天中山的君主昏庸淫乐,纵欲无度,中山也许会先亡。两年以后,中山果然被灭。魏文侯把中山旧地封给太子击。汉高祖则在此设立中山郡,景帝三年(前154 )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常山。北魏皇始二年(397 ) ,攻破中山,设立了安州,北魏天兴三年(400 ) ,改名为定州,州治设在滱水南的卢奴县旧城。从前耿伯昭就是在这里投奔世祖的。施水右边有卢水注入。卢水上源承接城内的黑水池。《 地理志》 说:卢水发源于北平。我怀疑这太远了;阐驹、应肋也都这么说。我按卢奴城内西北角有一洼积水,深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余步,水色乌黑,俗称黑水池。有人说水呈黑色叫卢,静止不流叫奴,卢奴城是因水而得名的。池水东北角,水边有汉中山王故宫,殿堂台榭都按皇朝国都的规格修建,国王很据傲,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建筑得甚至更为壮丽。起初造了两座宫,开了四门,穿过北城,用石头砌成下水道,引水通入城中,又造了鱼池、钓台和观看骑术表演的楼阁。这些建筑因年代久远都已塌毁了,但遗基还在,今天都填土加高,建了佛寺。池的周围,是密集的居民区,房屋破陋,肮脏不堪,而泉流却仍未断绝。到了后赵石虎建武七年(341 ) ,派遣北中郎将修筑小城,兴建北榭,建造宫殿。后燕也沿用这座旧宫,在中山建都,在小城南面,又加建隔城,重修宫观,今天这些建筑还保留着旧时的规制。从汉代到燕,池水都是经下水道而流的,下水道塌毁以后,池水的通道也断了,水从地下潜流出城,积水稍稍上涨时,一缕细流就往东北注入惋水。滱水又往东流经汉哀王陵北,共有两座坟,因此人们称为两女陵,其实不是。哀王是靖王的孙子、康王的儿子。惋水又往东流,在右边与长星沟汇合,长星沟发源于上曲阳县西北的长星诸。诸水往东流,又与洛光水汇合。洛光水源出洛光沟,往东流入长星水,往东乱流经恒山下庙北边。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山路不通。从前这里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每年都在这里祭祀。晋、魏时改建,有东西两庙,庙前立着石碑石网,坛场上柏树成行。洛光水又往东流经一上曲阳县旧城北边,这里原是掌管政务及各方诸侯的四岳十二牧聚会住宿的城邑‘古时天子出来巡视,常在每年十一月到北苦,山下有随从诸侯的汤沐邑,以便他们戒斋沐浴,洁净身心。周昭王南征未归,巡狩的礼仪也废了,但城墙还在。秦时废井田,就在那里立县。县城在山曲南边,所以叫曲阳,因为有下曲阳,所以这里就叫上曲阳了。王莽时叫常山亭。洛光水又往东南流,胡泉水注入。胡泉水上源承接胡泉,流经上曲阳县南边,又往东流经平乐亭北边,在左边与长星少!!汇合;往东南流经卢奴城南,又往东北流,左岸, 有张氏墓,坟前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年间(178 ? 183 )立。长星川又往东北流,与沱水汇合,此渠有时无水,有时通水,不是长流不断的。
又往东流过安息县南边,
安息县过去叫安险县。这里地势险恶,有如井隆、三涂那样的险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应,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宁险,汉章帝又改为安息。《 中山记》 说:县在唐水的水湾上,山高岸险,因而称为安险;以后城富民安,改为安息。前秦建元年间(365 ? 384 ) ,唐水泛涨,高岸崩塌,城角下有成堆的大木材,纵横交错,有如梁柱。后燕初年,这些木材还在,但不知是哪里来的。我查阅过从前的记载,想弄清这个间题,大概当初这里发过山洪,漂下大木筏,堆在这地方,后来沙土淤积,变成了陆地,又兴工筑起城来。因为木材埋在地下,所以能经久不腐。滱水又往东流经乡城北边,这里从前是卢奴县的一个乡。《 中山记》 说:卢奴县有三个乡,这是其中之一,后来又改属安息县。外城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的墓碑。
又往东流过安国县北边,
滱水流经安国县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支流往东南流经解读亭南边。汉顺帝阳嘉元年(132 ) ,把河间孝王的儿子刘淑封于解读亭,立为侯国。他的孙子刘宏就是后来的灵帝。这条支流又往东南流经任丘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安郭亭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传富,立为侯国。又往东南流,最后注入淖沱河。滱水又往东北流经解读亭北边,然后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流过博陵县南边,
滱水往东北流经氢吾县旧城南边,《 地理风俗记》 说:氢吾县是过去饶阳的下乡,从河间郡分出,属博陵郡。汉安帝元初七年( 120 ) ,封河间王刘开的儿子刘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 130 ) ,改为侯国。滱水又往东北流经博陵县旧城南边,就是古时的陆成。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 如子刘贞,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博陵县就是《 史记》 的蠢吾旧县。汉质帝本初元年(146 ) ,因质帝继承孝冲帝为帝,追尊父亲的翼陵为博陵,所以把博陵作为县名,后来又设郡。汉末,又把郡治迁回安平县,晋泰(太)始年间(265 一274 )重又设郡。现在称此城为野城。滱水又往东北流经侯世县旧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陵阳亭东边,又往北流,左边与博水汇合。博水发源于望都县,往东南流经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顺调。博水又往东南流,潜入地下;接着又往东南沿着水道重新冒出,往东南流经三梁亭南边,这地方可能就是古时的勺梁。《 竹书纪年》 说:燕军进攻赵国,把浊鹿围困起来,赵武灵王和代人去援救浊鹿,在勺梁击败燕军。现在广昌东岭以东有一座山,俗称浊鹿逻,离浊鹿城不远,地势相邻,推想起来也许就是当年的勺梁,不知对否。博水又往东南流经毁梁亭南,又往东流经阳城县,散溢为湖泽,湖水上涨时,方圆数里,不但盛产香蒲和竹笋,而且菱角和莲藕也特别多。那些扎着双角的可爱儿童和年少哥儿,有的独自划着小舟采菱,有的几只船一起折菱,他们向着这三月阳春而欢唱,深深地爱着这悠悠碧水,采菱的人们不感到疲倦,歌唱的人们吐出悠扬的清音,那时路过此处的行人,对着此情此景,他乡羁旅的心情,也会得到慰藉了。人们称此湖为阳城淀。阳城县旧城就在附近的西北方,湖也因而得名了。《 郡国志》 说:蒲阴县有阳城。而现在阳城在县城东南三十里。湖水又潜入地下沿水道而流,转到清梁亭西北,重又涌出地面。博水又往东流经白堤亭南边,又往东流经广望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忠,立为侯国。博水又往东流,与倔沟汇合。倔沟上源承接清梁阪。沟水又往北流经清凉城东边,也就是将梁,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朝平,立为侯国。沟水往东北注入博水。博水又往东北流,濡水从左边注入。濡水发源于蒲阴县以西的昌安郭南边。《 中山记》 说:昌安郭东有舜氏甘泉,还有舜和二妃祠。查阅各种传记,都没有提到这地方。年代太久远了,于是各种传说也就产生了。濡水从源头往东流经旧县城南,奔腾曲折,急流卷着漩涡,弯曲回流处很多,因而也叫曲逆水。张晏说:濡水在城北拐弯向西流,因而得名,于是县也因水而名为曲逆县了。《 春秋左传》 :哀公四年(前491 )夏,齐国攻打晋国,夺取了曲逆,就是这地方。汉高帝去打韩王信,从代出发途经曲逆,登上城头,望见城内房屋很多,说道:好大的城啊!我走遍天下,所见大城只有洛阳和这里了。于是下诏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改名为顺平。濡水又往东流与苏水汇合。苏水发源于县城西南近处山中,往东北流经尧姑亭南边,又往东流经该县,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流,到藏水口接纳了蒲水。蒲水发源于西北方的蒲阳山,往西南流,积成深潭,水潭东西一百步,南北百余步,深不可测。蒲水又往东南流,水旁有个古神祠,人们称为百祠,也叫蒲上祠,这也不大清楚。蒲水又往南流经阳安亭东边。《 晋书? 地道记》 说:蒲阴县有阳安关,是阳安关都尉的治所,民间称这一带的平川为阳安扩。蒲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安扩,经阳安关下,把关前的高地叫唐头坂。蒲水出关往北流,又往东流经夏屋旧城,城很坚固,极其险要。《 竹书纪年》 说:魏国殷臣、赵国公孙哀讨伐燕国,回来时夺取了夏屋,修筑了曲逆城。旧城东侧,利用曲折的地势和城墙又筑了一座城,世人称为寡妇城。贾复在北平随从光武帝追击铜马、五蟠二军时筑了此城。世俗音讹,因而把贾复城说成寡妇城了。蒲水又往东南流经蒲阴县旧城北边,《 地理志》 说:城在蒲水之南。汉章帝章和二年(88 )巡视北岳,以为曲逆这地名不好,于是就因水改名为蒲阴。蒲水在右边与鱼水汇合。鱼水发源于北平县西南的鱼山,山上有巨石,形状像大鱼,水源从石下流出,因而民间就按物象来命名。鱼水又往东流,注入蒲水,蒲水又往东注入濡水。因此《 地理志》 说:蒲水、苏水都从县东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城南,又往东注入博水,自此以下,博水也兼称濡水了。《 春秋》 :昭公七年(前535 ) ,齐国与燕国在濡上会盟。杜预说:濡水发源于高阳县东北,流到河间郭县注入易水,于是濡水与淖沱、沱、易诸水都可互相通称了。博水又往东北流,徐水注入。徐水发源于西方广昌县东南的大岭下,民间称为广昌岭。岭高四十余里,攀登到二十里时,曲曲折折,要转五个弯才能到达岭上,因此又名五回岭。从岭上俯眺重山,重重叠叠就像蚁穴一般,而这座峰岭却高高耸立,于是又兼有孤山之称。徐水有三处源头,一齐泻入一条山涧,东流北转,流经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曲,流经南崖下,水南又有一座石碑。徐水又随着山势南转,流经东崖下,水边又有一座石碑。这三座石碑都对立在两侧重叠的山岭上,岩壁高耸,上接云霞。石碑上刻着:皇帝在太延元年(435 )十二月,车驾东巡,途经险峻的五回岭,看到崖岸巍然耸峙,于是停车路旁,弯弓搭箭向山崖射去,那箭高高地飞过山岩顶上,因而刻石称颂这一伟大事迹。三碑之间夹着两座层台,就是当年皇上射箭的地方。石碑背面都刻着立碑者的官名。徐水往东北转弯流经郎山,又转弯流经山南。
无数尖尖的山峰竞相高耸,就像鸟儿竖着翅膀,直立的蠕岩仿佛出鞘的剑端,地势真是险峻高峭极了。汉武帝时代,决太子因以巫术害人之罪逃跑,他的儿子远逃到这座山中,因此得了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碑文记载了这件事。徐水又流经郎山君次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块石碑,晋惠帝永康元年(291 )八月十四日壬寅,下诏赐郎山君父子建祠,建了这块碑。刘暇光初七年( 324 ) ,原顿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人,共同整修旧碑,刻石作颂。徐水又流经北平县,县界有界碑,是汉息平四年( 175 )所立。幽、冀二州遵照戊子日颁发的诏书,派了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去解决郡县分境的争端,于是立碑标界,将此事刻子碑上。徐水又往东南流经石门中,民间称为龙日。这座山上合下开,开口处高六丈,水流从石门间飞速地南流而出,循着山崖下泻七丈余,注入山涧,狂涛冲击之声雄豪威猛,在岩石间冲蚀成潭,深不可测,激起一片白浪,涌上了四岸。身临高岸俯视底下,不禁会胆战心惊,栗然生畏。水往东南流出山间,流经城中,有一座古碑叫伏白君碑― 太白君是郎山君的长子。水又往东流,汉光武帝在北平追击铜马军和五蟠军,就在顺水以北打败了他们,于是乘胜追击,却反而被他们打败。两军短兵相接,光武帝慌忙跳到崖下,幸好碰到冲出敌阵的王丰,把马让给他骑,退回范阳坚守。顺水就是徐州的别名。徐水又往东流经蒲城以北,又往东流经清苑城,又往东南与卢水汇合。卢水发源于蒲城以西,俗称泉头水。《 地理志》 说:北平县有卢水,就是这条水。卢水往东流经城中,又往东南流,向左注入徐水。《 地理志》 说:往东流到高阳注入博水,现在水却流不到高阳了。徐水又往东流,左边与曹水汇合。曹水发源于西北方宁朔县的曹河泽,往东南流,左边与岐山之水汇合。岐山之水发源于岐山,往东流经邢安城北边,又往东南流入曹河。曹水又往东南流经北新城县老城南,就是王莽的朔平县。曹水又往东注入徐水。徐水又往东南流经老城北边,俗称祭隅城,也不知城名是怎样来的。徐水又往东注入博水。《 地理志》 说:徐水发源于北平,往东流到高阳,注入博水;又往东流,注入惋水。《 地理志》 说:博水从望都往东流,到高阳注入滱水。
又往东北注人易水。
滱水又往东北流经依城北边,世人称为依城河。《 地说》 中没有依城的地名,其实就是古代的葛城。《 郡国志》 说:高阳有葛城,燕把此城让给赵国。滱水又往东北流经阿陵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阿陆。建武二年(26 ) ,改封给左将军任光,立为侯国。滱水往东北流,到长城注入易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