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李勉,字玄卿,是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父亲李择言,累任州刺史,封为安德郡公,以善于治理闻名。张嘉贞任益州都督,自视甚高,接待部下刺史时十分倨傲,李择言守汉州时,张嘉贞独独领他与自己同榻坐,谈论政事,名重于当时。
李勉少年时好学,内心沉静儒雅,外貌清洁整齐。开始时任开封尉。开封是汴州水陆的一个都会,民俗杂乱,是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李勉以挫折奸邪、破除隐患知名。跟随肃宗到灵武,升为监察御史。那时,武臣崛起,不守法度,大将管崇嗣背对天子而坐,且笑语喧哗。
李勉严肃批评他的不恭敬。皇帝叹息说“:我有了勉,才得知朝廷之尊严。”升李勉为司膳员外郎。关东献来战俘一百人,即将处死,有人叹息。李勉过去询问,回答说:“是被威逼着才任他的官的,衷心不敢反叛。”李勉入朝见皇帝说“:安禄山叛乱,污染了半个天下。许多人愿意洁身自爱而归天子,但却不可得。如把这些人全都杀掉,反倒是把他们都推到贼寇一边去了。”皇帝立刻驰到俘虏所在处,全部赦免。以后,每天都有归来的官员。
李勉曾任河东王思礼、朔方河东都统李国贞的行军司马,进而任梁州刺史。
李勉暂任王日卒为南郑令。王日卒遭权贵们诬蔑,有诏令诛杀他。李勉说:“现在正需要牧宰来为民父母,治理一方,怎么可以凭谗言而诛杀好官呢?”把王日卒拘捕起来待命。由于李勉的奏请,王日卒得以免死。后来,王日卒任龙门令,果然有好名声。
羌、浑、奴刺联合侵扰,李勉不能守,招回任大理少卿。天子一向看重他的正直不阿,提升为太常少卿,准备重用他。
而李辅国暗示他必须讨好自己,要有所表示。李勉不肯,于是出京任汾州刺史。
后来历任河南尹,转江西观察使。李勉联结邻州,练兵备战,铲平贼人屯守处。
其部下有人的父亲病了,下神祝祷时要找一个能去妖灭病的人。就做了个木偶,上面写上李勉的名字埋在地下。后来事情被发觉,挖出木偶,审出实情,李勉说:“他是为父亲治病,是尽孝。”就放了这人。后来,入京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其时,鱼朝恩管理国子监,威宠显赫,震惊一时。前任京兆尹黎干巴结谄媚,每当鱼朝恩来,就要办几百人的宴席接待他们。此时,告诉李勉,要李勉也这样做。李勉说:“我到太学来见他,应该他宴请我。如果军容使(指鱼朝恩)到府衙,那就准备招待。”鱼朝恩知道后,心中怀恨,以后再也不到太学来了。
不久,任李勉为岭南节度使。番禺贼人冯崇道及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人盘据险地叛乱。进犯了十多个州。李勉派将领李观带领容州刺史王罖率兵讨伐,并斩杀了他们。五岭从此平定。西南夷的船只以前每年只有四五条来,征税索要极为苛求。李勉本人廉洁,又不暴征。
第二年,来的贸易船只多到四十多艘。
李勉虽任官很久了,但从不装饰他的车马及用品。后来招他回京,到达石门时,他把家人所收藏的犀珍一齐投入江中。当时人们称赞他,认为他可以继承宋瞡、卢奂、李朝隐等人的风范。其部人到朝廷申请为他立碑颂德,代宗允许。
后来,晋升为工部尚书,封爵开国公。
滑亳节度使令狐彰将死,上表推荐李勉继任,皇帝同意。李勉在镇上一住八年,因原治基础好,李勉依照旧德,不威而治。东帅中一些暴虐者也都敬畏李勉。田神玉死了,诏令李勉去任汴宋节度使,还未起程,汴将李灵耀叛变。魏州将田悦也派兵来,屯扎汴州。李勉与李忠臣、马燧合力征讨。淮西军李忠臣据汴北,河阳军马燧守汴东,大将杜如江、尹伯良在匡城与田悦迎战,失败。田悦去与李灵耀联络合垒,李忠臣的将军李重倩夜里突袭田悦营垒,河阳马燧也击鼓杀来,田悦不待战就溃败。田悦逃往河北,李灵耀逃奔韦城,被永平将领杜如江抓获。李勉将李灵耀传送到京师,在阙下斩杀。后来李忠臣专有汴州,所以李勉仍回滑台。第二年,李忠臣被手下人驱逐。于是又诏令李勉去治理汴州。
德宗即位,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任汴宋、滑亳、河阳等道的都统。
建中四年,李希烈围攻襄城,诏令李勉出兵援救,同时皇帝又派神策将刘德信率领三千人马去援接。李勉上奏说:“贼人以精兵围攻襄城,那许州必然空虚,派兵直捣许州,襄州之围可解。”不等朝廷答复,就派将领唐汉臣与刘德信,移兵袭许州。但距许州还有几十里,中使带诏令来,责备他们违背命令。唐汉臣、刘德信害怕而回,宿在扈涧,没有设防,被贼人抓住机会,掩杀过来,死伤一半,辎重兵械全部丢失。唐汉臣逃到汴州,刘德信逃到汝州。李勉担心东都危急,再派兵四千去助守东都。贼人截住了他们的后路,不得回归。那时,李希烈自己带兵来攻李勉。李勉无援,闭城坚守,几个月都没有援兵来。于是集中全部兵力一万人突围而出,东去保住睢阳。
兴元元年(784),李勉坚持辞去都统职,以检校司徒平章事身份召回。见到皇帝后,以素衣待罪,皇帝不加罪,待遇与过去一样。李勉自觉惭愧,内心不安。
以后,只照常规办事,不敢再有所建议。
贞元初年,皇帝起用卢杞为刺史,令给事中袁高草拟制书。袁高认为卢杞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不肯下笔拟制。皇帝令别的官草制,大家都不肯,皇帝问李勉“:大家都说卢杞奸邪,我并不知道,为什么?”
李勉说“:天下人都知道,独独陛下不知道。这就是道道地地的奸邪。”当时虽怕犯众怒,没有大用卢杞,但也从此渐渐疏远了李勉。李勉任宰相两年后辞职,仅任太子太师。死时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傅,赐谥为“贞简”。
李勉年轻时,家境不好,客居梁州、宋州,与另一些学生同住客栈。有个学生病危将死,拿出一块白金交给他:“旁边没人知道这件事,希望你用这钱为我埋葬,多余的钱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了。
入葬时,李勉秘密地把剩下的钱放置在棺材下面。后来,那人的家属来见李勉道谢,李勉与他家人一同挖开坟墓拿出剩钱交还他们。李勉身为将相,他所得的赏赐,全都分赠亲戚朋友。他死后,家无余财。当他任职朝廷时,也耿直廉介,能为众臣的表率。他能始终礼贤下士,曾经招引李巡、张参两人在幕府,后来两人死了,每次在府中宴饮,还为他两人设座位,一如他们还在时。他每派出戍兵,都要检查他们的钱粮带够了没有,春秋两季,都要到他们家中去慰问,所以人们肯为他效命。李勉擅长弹琴,常有自制曲,天下都欣赏且极珍视,乐家所传《响泉》、《韵磬》,都是李勉所爱的曲子。
李石,字中玉,是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孙。元和年中进士及第,征为凉国公李听的幕府,随从历四镇。李石有方略,任吏颇为精明。李听每次征伐,一定要留李石主持后方事务。大和三年(829),任郑滑行军司马。那时,李听带兵北渡黄河,令李石入朝奏事,在廷上答问明白清晰,文宗十分嘉许。府罢后,提升为工部郎中,判盐铁案。后来兵郎中令狐楚掌管河东,引荐李石为太原副使。大和七年(833),入京任给事中,逐步升为户部侍郎,管理财政。
皇帝厌弃李宗闵等人朋党倾轧,背离公道,有害政事。因此,凡是旧臣都疑而不用,专意提拔新进孤立者,想以此来革除旧弊。所以李训等人得以位至宰相。到后来,甘露事件后,李训被诛。于是提拔李石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主管财政。李石器度豁达雄健,当政者、掌权者也不能使之屈挠。
那时,宦官势盛,凌驾朝廷。每到延英殿议事,仇士良等人往往举李训的事来批驳所有的陈请。李石从容地说“:扰乱京师的人是李训与郑注,但他们所以能够入朝当权,不知是何人引荐的。”仇士良等人听到这话,也觉内愧,没话答对,嚣张的气焰顿削。缙绅们依赖他才得以稍稍宽心。又一天,在紫宸殿,宰相们进到阶前,皇帝凄然叹息。李石上前说“:陛下叹息,臣未能领悟,能问问为了什么吗?”皇帝说:“我感叹治国真难啊!
我即位十年了,未能治好国本,以致前年有病,今年又出变乱。看来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受亿万人之托而居于上位,竟不能使百姓得利,我怎能长久在此位上呢?”李石说:“陛下自责,固然有理。
不过责备太早了。虽说十年间孜孜不倦以德治国,才成今日的情况。天下的治得好与不好,要从今往后看。人的气度心志,即使是圣贤,也会有优劣之分。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陛下年纪尚轻,但已能看出人心的真伪了,陛下自己衡量,现在与即位当时比如何?”
皇帝说“:略有起色。”李石说“:古代的圣贤,一定看书来考察自己的行动,然后才能有所业绩。陛下积十年的经验,逐步积德图新。以前所以有疾病及叛乱,是天用以锻炼陛下、坚定陛下的心志啊!
从现在始,努力整治将来的政事,按照太宗那样办,那么,要做到国家升平,尚不嫌晚。”皇帝说:“能办得到吗?”李石说:“现在四海统一,只要能选拔良才,使大小官员各司其职。陛下爱护百姓,节制费用,国家就能有余力,对百姓不需增加赋税,这就是达到太平的根本办法。”
那时,大臣被杀,家属被族灭,人情不安,天气又极寒。一天,皇帝问“:听说人心尚未安定,是为什么?”李石回答:“杀人太多,因而招致阴惨之气。日前郑注到凤翔招募士兵,捕索甚至诛杀不止。
臣担心边境听说后,会生变乱。请下诏安抚他们。”皇帝说“:好的。”又问“:为什么企求太平这么难?”郑覃说“:要想天下太平,没有比关心人更重要的了。”李石当即赞同说:“关心爱护人得法,太平有何难得的?陛下只要节制费用,罢去余食。财政与监督两项正直无私,那就百官各事其责,天下就安定了。”皇帝忧虑地说“:我拿开元、贞观之时来与现在相比,心中就郁气难申。”李石说:“治国之道,根本在于上位,在下的,谁敢不服从?”皇帝说“:不是这么简单。张元昌只是一个左街副使,竟然用金唾壶,不久前才因别的事被诛杀。我听说禁中有两件金鸟锦袍。以前玄宗到温泉,给杨贵妃穿过。现在的富户,很多人都有。”李石说“:以前毛..以清正廉洁任魏的尚书,没有人敢穿鲜衣、吃美食,难道天子不能树立法规么?”
那时,宰相及众吏卒因内乱死了很多,皇帝诏令在江西、湖南招募从人,李石上奏“:宰相上助天子,下管百官,倘若忠正无私,宗庙神灵,也会保佑帮助的,纵逢盗贼,也不可能伤害他。倘若心怀奸邪,培植权党,陷害正直忠良,即使多加防范,鬼也会诛杀他的。所以,不需要另花钱招募,只需用金吾为卫、手力引从。”皇帝曾对郑覃说:“覃已老了,见多识广,说说看我相当于汉朝哪一个君主?”郑覃说:“陛下有如汉朝的文帝、宣帝。”皇帝说“:我哪里敢与他们相比啊?”
李石想鼓舞皇帝的心志,使他不再消沉,就说“:陛下的发问和他的回答,臣以为都不对。颜回,只不过是个普通人,但他自比于舜。陛下广有四海,年富力强,应该向前看,孜孜以求达到尧、舜的境地。
怎能只与汉文帝、宣帝相比而又自以为不如呢?只望陛下立志高远,不以达到文帝宣帝那样为满足,那么国家兴旺就大有希望。”
这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刘行深巡边回来,骑马入金光门。路上人讹传乱兵来了。整个京师惊慌失措,奔走逃跑,尘埃四起。两省各司,甚至来不及着靴束带,骑马就逃。台省中的官吏也都逃走了。郑覃也准备离开,李石说:“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应该坐镇待定,宰相一走,中外就都乱了。假如真的有不测之乱,又能逃到哪里去?宰相位尊望重,是人心所属,不宜轻动。”说完继续批阅文案,安静如常。街里的一群无赖正望着皇城门,暗藏兵器,等待变乱好趁火打劫。金吾大将军陈君赏率领众人站在望仙门下。内史催促他关闭城门,陈君赏不动。到了黄昏,毫无变动,人心才安。
那时候,若不是李石镇静、陈君赏有心计,几乎酿成内乱。
开成元年(836),改元大赦:赐免京畿一年租税;免除方镇春正,冬至、夏至、端午节日的贡献三年,就用这省下的钱代替百姓的配折钱(百姓出粮布,而税则收钱,其中有买卖折价);各道除药物、茶、果以外,其他的贡品一律免除;各司的宣索(派出的中使,以宣圣旨形式向有关方面索要钱财)及营造工程也一律停止三年。皇帝说:“我一定要干实事,而不求空文。”李石因为过去有些诏令发出后,天子自己不能坚持,以致奸吏任意违令,于是请求:“赦书宫内也放置一本,以便时时翻阅。派遣十道的黜陟使,交给他们办事的法令依据,要他们与当地长吏认真执行,才能尽得利害。”
不久,进任中书侍郎。皇帝曾经说:“我看晋代君臣以享乐靡费以致亡国。
当时的卿大夫批评过吗?”李石答:“是的。古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害怕生不逢时‘;昼短苦夜长’,是说人世间黑暗的时候居多;‘何不秉烛游’,是勉励帮助君主治国。臣愿意捐躯以助国家,希望陛下能借鉴前代而不惑,那么安民强国的日子就不远了。”又说:“治国之道在于用人恰当。德宗对人多猜疑,所以士人进身之路被堵塞。有所奏请常常搁置,东省能几个月闭门不理事,南台也仅有一个御史。因此两河的诸侯竞相援引英才豪杰。士人的趋利者很多到他们那里去了,成为诸侯的谋主。
藩镇于是日益蛮横,天子也就食不甘味了。元和年间,进用士人日渐增多。陛下即位,时时向贤者咨询,能士都在朝廷。藩镇虽然疆域兵甲仍与过去一样,但强悍不服天子的,士人是不会帮助的了。”皇帝说“:天下之势就像一个衡器一样,这一头重了,那一头必然轻了。你为我广泛地选拔有用之才,我将任用他们。”李石说“:咸阳令韩辽,修治兴成渠。
渠在咸阳右十八里处,左边靠着永丰仓,是秦、汉时的旧漕河。这条渠修成后,起自咸阳,终达潼关,三百里内不再要用车辆,原来用以挽车的牛就全可以用来耕种了。秦中将会长久得利了。”李固言说“:但是只怕筑渠工程开展得不是时候。”皇帝说“:是担心阴阳失和吗?只要有利于人,我有什么担心的?”
李石用金部员外郎韩益去任判度支职,韩益因收贿犯罪被捕。李石说:“臣本来认为韩益懂得钱谷等财政细则,没想到他竟如此贪财。”皇帝说:“宰相用人,有才能就用,有过错则惩罚。你用人,不掩盖所用人的过错,可说是至公。
从前宰相用人,有了过错,千方百计为他们粉饰遮盖,不让别人揭发检举。这就是他们的私心了。”
开成三年(838)正月,李石将入朝,骑马到亲仁里,突然有箭射来,射伤李石,马受惊奔回,又有一人在坊门边拦砍,幸马跑得快,砍断了马尾,李石没有伤着。天子知道后十分惊骇,派使者慰问,赐给良药,又命六军派卫士二十人护卫宰相。这一天整个京师震恐,百官中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李石也就留在家中坚持辞职。天子只好诏令仍挂相衔(平章事),出任荆南节度使。当初,李训、郑注之乱后,大权全掌在宦官手中,天子被威逼,几乎不能自主。李石起而为相,以身为国,不亲近宠幸之臣,申张王权皇纲,欲使皇室振作强盛,收回权威。但仇士良嫉恨他,要加害于他,皇帝心中明白,但却不敢处理,终使李石离去。李石赴镇那天,赐宴饯行这些例行礼仪都没有,士人愤恨不已。李石上表辞让中书侍郎,乃加检校兵部尚书,兼平章事。其他的不变。
武宗即位。会昌三年(843),加检校司空,徙河东节度观察使。那时正要伐泽潞刘稹,诏令以太原兵赴榆社援助王逢。李石调出横水戍卒一千五百人,令别将杨弁率领前往。平日军队出发,每人赐缣两段做制装费,正逢财政匮乏,只发了一半,士兵埋怨,又催促他们快些上路,杨弁乘机挑动众军作乱,回军将李石赶出。诏令李石以太子少傅身份分司东都,不久,检校吏部尚书,任留守。死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参考资料: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