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李逢吉的字叫虚舟,陇西人。他父亲李颜,患有长期难治的病,李逢吉自己料理求医用药,就懂医书了。他考中了明经科,又考中了进士。范希朝任命他为振武军掌书记,又向唐德宗推荐他,于是被任命为左拾遗。元和年间,他升任给事中、皇太子侍读。后调任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贡举没结束,升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诏命礼部尚书王播签署贡举发榜。
李逢吉生性忌妒别人超过自己,阴险狡猾诡计多端。到任宰相,一心满足个人好恶。裴度讨伐淮西,李逢吉怕他立功,阴谋破坏阻挠,促使主和者请求遣回各地派来的军队。宪宗知道后讨厌他,贬他出京城任剑南东川节度使。
穆宗登基,调他到山南东道。他依靠曾给皇帝侍读的关系,又私下巴结近侍幸臣。长庆二年(822),被召进京城任兵部尚书。当时裴度和元稹执政,裴度曾上奏说元稹谄媚奸邪,李逢吉认为他们的矛盾可利用,就同时中伤他们,派人告发说:和王傅于方结交侠客,想替元稹刺杀裴度。皇帝令尚书左仆射韩皋、给事中郑覃和李逢吉共同审讯于方,认为他行为不端,元稹、裴度为这都被罢免了。李逢吉取代裴度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又用恩惠和官爵收买品行不好的大臣轮番攻击裴度,这时李绅、韦处厚等人指出裴度受李逢吉排挤,裴度起初才能留在朝中。当时河朔已丢失了,王智兴据徐州反叛,李宀介据汴州反叛,国家威望扫地,全国人迫切希望任命裴度为宰相,朝廷内外不断上奏要求,皇帝终不省悟,裴度于是被调出京城。李宀介被讨平后,他升任尚书左仆射。
皇帝突然患病,宫中外廷不通消息,李逢吉通过宦官梁守谦、刘弘规、王守澄提议,请求定景王做皇太子,皇帝不能说话,点头答应了。第二天颁下诏书,皇太子就确定了。郑注被王守澄宠幸,李逢吉派侄儿李训贿赂郑注,巴结王守澄做靠山,从此肆无忌惮。他的党羽有张又新、李续、张权舆、刘栖楚、李楚、李虞、程昔范、姜洽和李训八个人,巴结他们的又有八个人,都任重要职务,因此号称“八大将十六个儿子”。有事求情,先要买通这些人,再转告李逢吉,没有不见效的。
不久他被封为凉国公。
敬宗刚即位,裴度请求进京朝拜,李逢吉心里不安,张权舆帮他制造谶语来中伤裴度,但韦处厚立即对皇帝分析这事,阴谋终未得逞。有个叫武昭的,是陈留县人,果断、勇敢又善辩。裴度讨伐蔡州,派他去劝说吴元济,吴元济用兵器威胁他,他不害怕,吴元济赠厚礼送他回来,裴度任命他在军中任职,又随从镇守太原,被任命为石州刺史。后被罢官回京没被任用,心里怨恨,和太学博士李涉、金吾兵曹参军茅汇住在京城里,以志向、侠义自负。李逢吉和李程共同执政,合不来。李程的亲戚李仍叔对武昭说:“李宰相想任用你,但李逢吉不赞成。”武昭更生气了,喝酒时,对他们的朋友刘审说,想刺杀李逢吉。刘审私下告诉了张权舆,李逢吉通过茅汇叫武昭去见面,送厚礼结交,矛盾消除了。李逢吉一向对茅汇很好,曾写信给他说:“你应称我为知己,我就称你为好友。”言词很亲热。
到裴度将回朝廷,李逢吉又派人告发武昭之事。为这武昭、茅汇都被抓进监狱,皇帝令御史中丞王播审讯他们。李训暗示茅汇诬告武昭和李程合谋,否则将丢命。茅汇不同意说:“诬告别人解脱自己,我不干!”案子判决后,武昭被处死了,茅汇流放到崖州,李涉流放到康州,李仍叔贬任道州司马,李训流放到象州。
刘审升任长奉县主簿。李逢吉的阴谋更加暴露了。武昭死了,人们都认为他冤枉。
开始,李逢吉挑起武昭的案子来阻止裴度进京没有成功,皇帝知道裴度忠诚,最后任命他当了宰相。李逢吉这时逐渐被疏远,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份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他任命李续任副使、张又新任行军司马。不久,他又任检校司徒。先前,门下史田亻丕倚仗受李逢吉亲近信任,贪图钱财,亲近婢女,并宠爱她。田亻丕犯了罪藏在李逢吉家里,因此指名逮捕没抓到。到李逢吉出京任职,请求让他到军中任职,过了一年不敢上任,派人假冒到门下省去,调他任房州司马。被有关部门告发到襄州去逮捕他,李逢吉抵赖不交出来。御史上奏弹劾李逢吉,有诏扣发他一季度的薪俸,为这贬李续任涪州刺史、张又新为汀州刺史。很长时间后贬李逢吉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以太子太师身份担任东都留守。到李训执政,召他进京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因脚患病不能上朝,以司徒身份退休;后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赠官太尉,赐谥号叫成。他没有儿子,要堂弟的儿子李植继承他。
杨嗣复的字是继之。他父亲杨于陵,开始受浙西观察使韩氵晃赏识,韩氵晃把女儿嫁给他,并回去对妻子说:“我看到的人很多,今后显贵并长寿没有比得上他的,他有儿子一定当宰相。”后来生了杨嗣复,韩氵晃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名声和地位都超过你父亲,这是杨家值得庆贺的事。”因此定字叫庆门。他八岁会写文章,后考中了进士和博学宏辞科。
他和裴度、柳公绰都受武元衡赏识,被任命在剑南幕府中任职。后升任右拾遗、直史馆。他特别擅长礼制学说,故改任太常博士,两次升官后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为避免同在尚书省任职,请求改任别的职务,皇帝下诏说“:同部门官员有大功以上丧服的亲戚,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的,都不要回避。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即使是父子和亲兄弟也不避嫌。”
后又升任中书舍人。
他和牛僧孺、李宗闵一向要好,他们两人当权,引荐他,但他不想超越父亲当宰相,因此暂任礼部侍郎。他共主持两次科举,录取贡士六十八人,多数后来当了大官。唐文宗即位,他升任户部侍郎。
杨于陵老了,他请求去侍奉皇帝不让。
他守丧期满,升任尚书左丞。大和年间,李宗闵罢相,他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
李宗闵又任宰相,他调到剑南西川。
开成初年,召他任户部侍郎,又任诸道盐铁转运使。不久和李珏同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弘农县伯爵,仍旧掌管盐铁。后在紫宸殿奏报事务,他对皇帝说“:陆氵夸贬为平民,上奏讨论军事,可任命官职来鼓励。”李珏响应说“:士人多趋炎附势,能褒奖他,贪婪的人也变廉洁了。先前窦洵直因讨论政事受赏,全国都高兴,何况封陆氵夸的官呢!”皇帝说:“我奖赏窦洵直,是褒奖他的忠心。”郑覃不满地说“:他的内心肯定难以知道。”杨嗣复说“:窦洵直没有坏心,我了解他。”
郑覃说“:皇上应提防宗派。”他说“:郑覃怀疑我拉宗派,我应免职。”马上拜两次请求罢相。李珏看郑覃说得太生硬,转弯说:“宗派确实几乎消灭了。”郑覃说:“有头子又产生了。”皇帝说:“过去所说的宗派不是已经完蛋了吗?”郑覃说“:杨汉公、张又新、李续还在。”李珏就谈边境情况,想扯开话题。郑覃说:“谈边境情况好坏,我不如李珏;讨厌宗派,李珏不如我。”杨嗣复说“:我听说左边和右边的佩剑,互相嘲笑,不知郑覃到底说谁拉宗派呢?”于是对着香案行顿首礼说“:我当宰相,不能推荐贤才贬斥奸臣,被人嘲讽为拉宗派,这不能维护朝廷的威信。”坚决请求罢相,皇帝正靠他辅政,所以安慰他。
有一天,皇帝问:“图谶可以相信吗?
什么时候产生的?”他说“:汉光武帝靠谶纬决定政务,隋文帝也喜爱它,所以关于它的书传遍全国。班彪《天命论》引用过,只是用它来制止反叛,不是推崇它。”
李珏说:“治理好坏应直接根据人间情况。”皇帝说“:对。”皇帝又问“:武则天皇后时有人从百姓直接当宰相,果真可以顶事吗?”他说:“武则天皇后注重刑罚,看轻官员,这是亲自治理的办法。确切知道有无能力,需要试试各级职务才行。”
当时延英殿召见谈话,史臣都不知道。他建议说“:按旧制,在正殿,前面有记起居注的官员;在便殿,没人记录。姚王焘、赵瞡都请求设置时政记,没能实施。
我请求将皇上在延英殿对宰相谈的有关道德、刑法、政令的话,命中书、门下省值日官记录,每月交给史臣。”其他的宰相看法不同,就搁置了。一段时间后,皇帝又问道“:延英殿讨论政务,该谁记录?”
李珏任监修国史,回答说:“这是我的职责。”陈夷行说:“宰相记录,恐怕隐瞒皇上的仁德,自夸功劳。我过去说不想让威望权力在臣子身上,就是指这。”李珏说“:陈夷行怀疑宰相中有耍威风弄权势、接受贿赂的。不这样,怎么自己任宰相却说这样的话呢?我希望能免职。”郑覃说“:皇上开成初年治理得很好,开成三年以后,一天不如一天。”杨嗣复说:“开成初年,郑覃、陈夷行执政,开成三年后,我和李珏一起提升。我不能尽心履行职责,使政务一天不如一天,这是我的过错。即使皇上不忍心杀我,我也将自杀。”马上磕头请求立即辞职,不敢再到中书省来,于是快步走出殿去。皇帝派使臣召他回来,说:“郑覃的话说错了,你怎么要这样呢?”郑覃起身道歉说“:我愚蠢不知道避讳,现在政务虽然好,还不十分公允。我不是单单指责杨嗣复,他马上请求去职,简直不让我说话。”杨嗣复说“:皇上每月花费俸禄几十万文钱,赏新鲜稀奇的东西一定先给,是要我辅佐圣王治理,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不如先前,不仅我该死,还连累了皇上的仁德,怎么行呢?只有请皇上另找贤才辅佐自己。”皇帝说:“郑覃偶尔说到,不要责怪他。”他闭门不肯到职,皇帝就将郑覃、陈夷行罢相,他独揽了大权。
后升任门下侍郎。他建议说“:使臣官府属员太多,应裁减。”皇帝说:“不会反而压抑人才吧?”他回答说“:有才能的自然例外,淘汰秕糠,好米就出来了。”皇帝说“:过去萧复任宰相,难办的事必定去办,你要记住这事!”
不久,皇帝去世了,护军中尉仇士良违背留下的诏命,拥立武宗。武宗即位,不是宰相的主张,所以轻视宰相们,不予礼遇,自己任用了李德裕,将杨嗣复罢相,任命为吏部尚书,出京任湖南观察使。遇上处死了薛季眣、刘弘逸,宦官多有人说他们曾依附杨嗣复、李珏,对皇帝不利。皇帝刚强急躁,马上下诏命使者到各地去杀杨嗣复等人。李德裕和崔郸、崔珙等人到延英殿上奏说:“按旧制,重臣除非罪行明显,没有处死的。过去太宗、玄宗、德宗三位皇帝,都曾施用重刑,事后没有不后悔的,希望慢慢想更好的办法,让全国人知道皇上宽宏大量,不让人们认为冤枉。”皇帝说“:我即位的时候,你们当宰相没有?李珏等人各有效忠对象,李珏、薛季眣想拥立陈王,还是父皇的意图。杨嗣复、刘弘逸想拥立安王,是为宫中杨妃效力。他们送给她的信中说:‘您为什么不效法武则天皇后?’”李德裕说:“流言难分真假。”皇帝说“:杨妃过去有病,父皇让她弟弟进宫侍奉,将他们的计划传了进来,宫中证据非常齐全,我不想在外面宣扬。假如安王即位,能容下我吗?”说完后很伤心,后说“:为你赦免了他!”派人追回了使者,将杨嗣复贬为潮州刺史。
宣宗即位,升他任江州刺史,又召他进京任吏部尚书。他走到岳州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尚书左仆射,赐谥号叫孝穆。
他掌管科举时,杨于陵从洛阳进京朝拜,他就带领学生出去迎接,在家中摆酒,他父亲坐在大堂上,他和众学生坐在两边。当初他父亲在京城任职时,录取了浙东观察使李师稷,他当时也在座。
人们称他们是杨家两代的学生,当时人认为很荣耀。
他有五个儿子,其中突出的是杨授、杨损。
参考资料: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