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古代的圣明君王,国家安定、功业成就而制作乐,以契合天地的本性,类同万物的性情。
天神来到而民心协和。
音乐,是抒发心中的音声。
君心协和,宇宙之内便没有不协和的。
因此音乐作于君上,便能化育下民。
秦、汉以后,这个道理渐渐衰微,音乐之道与国家的治理不相通,而人民的风俗一天天趋于奢侈淫靡。
明朝兴起,太祖决心推行雅正之乐。
这时,文臣冷谦、陶凯、詹同、宋濂、乐韶凤等人都通晓音律,互相研究切磋整饬改定。
而掌故空乏缺略,想要返还古音,没有途径。
太祖也正以民情苟且浇薄,务求用严厉的刑法来约束,对于躬行中庸谦和的根本,没有时间顾及。
文皇帝询问黄钟的乐律,百官浚有谁能应答。
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时代,宫廷乐器悬挂四面的制度只是文字上有记载而已。
朝廷宴享,郊坛祭祀,教坊乐官、道士之流,轻慢亵渎草率简略。
刘翔、胡瑞为此深切慨叹。
世宗以制礼作乐为己任,张鸡、李文察以精审音律而受到知遇,终究没有成就。
原因在于学士大夫的著述祇能论说乐律的理论,而实施于五音六律,便多不协和,乐官能记录音乐的实际演奏,却不懂得它的义蕴,因此整个明代没有人能明辨。
考察明代制礼作乐,大致集中了汉、唐、宋、丞人的旧有制度,而稍微改变了它的名称。
凡是声音仪容的次序,礼器、礼数的繁琐规定,在当时并不是不能明确地全部举出来,祇是雅俗杂糅,无法予以规正。
所以全部列于篇中,以供考察的人使用。
太祖当初攻下金陵,便建立主管乐的官。
第二年设置雅乐,以供给郊社祭祀时使用。
昊元年命令从此以后朝拜庆贺,不使用女乐。
在此之前,命令选择道童充任乐舞生,到这时纔完成。
太祖驾临戟门,召令学士朱升、范权引导乐舞生入宫拜见,检阅试用。
太祖亲自敲击石磬,命令朱升分辨五音。
朱升不能明辨,把宫音误辨为征音。
太祖嘲笑他的错误,命令乐生唱登歌一曲而结束。
这年设置太常司,它的官属有协律郎等官员。
元代末年有一个叫冷谦的人,懂得音律,善于演奏瑟,以道士隐居昊山,征召任协律郎,命令协和乐章的音谱,使乐生练习。
在灵璧采取石头来制作磬,在湖州采伐桐梓树来制作琴瑟。
于是考察订正四庙的雅乐,命令冷谦校定音律以及编钟、编磬等乐器,于是制定乐舞的制度。
乐生仍然用道童充任,舞生改用军民中俊秀的子弟充任。
又设置教坊司,主管宴会的大乐。
设置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乐,左、右司乐,都用乐工来充任。
后来改和声郎为奉銮。
洪武元年春,皇帝亲自祭祀太社、太稷。
夏合祭于太庙。
这年冬茌圜丘祭祀昊天上帝。
第二年,在方丘祭祀皇地只,又依次祭祀先农、日月、太岁、风雷、山岳河渎、周天星辰、历代帝王、至圣文宣王孔子,都规定了乐舞的礼数,奏曲的名称。
圜丘。
迎接神灵,演奏《中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肃和之曲》。
供奉祭牲,演奏《凝和之曲》。
第一次献礼,演奏《寿和之曲》,舞《武功之舞》。
第二次献礼,演奏《豫和之曲》,最后一次献礼,演奏《熙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雍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安和之曲》。
望祀燎祭,演奏《时和之曲》。
方丘的祭仪都与此相同,而曲词不相同,改望祀燎祭为望祀痉埋。
太社太稷的祭仪,改迎接神灵演奏《广和之曲》,省去供奉祭牲,其余都与方丘祭仪相同,曲词各不相同。
先农。
迎接神灵、奠献玉帛,演奏《永和之曲》。
进献俎豆,演奏《雍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最后一次祭献,都演奏《寿和之曲》。
撤除俎豆、礼送神灵,都演奏《永和之曲》。
望祀痉埋,演奏《太和之曲》。
朝日。
迎接神灵,演奏《熙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保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安和之曲》,舞《武功之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中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奏《肃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凝和之曲》。
送神,演奏《寿和之曲》。
望祀燎祭,演奏《豫和之曲》。
夕月。
迎接神灵改为演奏《凝和之曲》,祭献玉帛以下与朝日相同,曲词各不相同。
太岁、风雷,山岳河滨。
迎接神灵,演奏《中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安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保和之曲》。
第二次祭献,演奏《肃和之曲》。
最后一次祭献,演奏《凝和之曲》。
撤除俎豆,演奏《寿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豫和之曲》。
望祀燎祭,演奏《熙和之曲》。
周天星辰。
最初附祭于夕月,洪武四年另外祭祀。
迎接神灵,演奏《凝和之曲》。
祭献玉帛、第一次祭献,演奏《保和之曲》,舞《武功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中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妻《肃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豫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雍和之曲》。
太庙。
迎接神灵,演奏《太和之曲》。
奉献册宝,演奏《熙和之曲》。
进献俎豆,演奏《凝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寿和之曲》,舞《武功之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豫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奏《熙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雍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安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则德、懿、熙、仁庙各自演奏乐曲舞蹈。
第二次、最后一次祭献则四庙共同进行。
在学校祭奠孔子,开初用大成登歌的旧有乐曲。
洪武六年纔命令詹同、乐韶凤等重新制作乐章。
迎接神灵,演奏《咸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宁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安和之曲》。
第二次祭献、最后一次祭献,演奏《景和之曲》。
撤除仆食、礼送神灵,演奏《咸和之曲》。
历代帝王。
迎接神灵,演奏《雍和之曲》。
祭献玉帛、第一次祭献,演奏《保和之曲》,舞《武功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中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奏《肃和之曲》,都舞《文德舞》。
撤除俎豆,演奏《凝和之曲》。
礼送礼灵,演奏《寿和之曲》。
望祀痉埋,演奏《豫和之曲》。
又制定藩王国祭祀的乐章。
迎接神灵,演奏《太清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寿清之曲》。
第二次祭献,演奏《豫清之曲》。
最后一次祭献,演奏《熙清之曲》。
撤除僎食,演奏《雍清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安清之曲》。
社稷山川,改变迎接神灵演奏《广清之曲》,增加供奉痉埋礼演奏《时清之曲》。
这些是祭祀的乐歌节奏。
洪武三年,又制定朝会宴飨的礼制。
凡是皇帝生日、正月初一、冬至、大型朝贺,和声郎在宫廷台阶百官礼拜位的南面陈列乐器,面向北。
车驾出,仪仗动。
和声郎举起指挥的小旗,演奏《飞龙引之曲》,音乐奏起,升登座位。
音乐停止,放下指挥小旗。
百官跪拜,演奏《风云会之曲》,礼拜完睪,音乐停止。
丞相上殿致上贺辞,演奏《庆皇都之曲》,致献贺辞完毕,音乐停止。
百官又跪拜,演奏《喜升平之曲》,礼拜完毕,音乐停止。
皇帝起身,演奏脑圣朝之曲》,返回宫中,音乐停止。
百官退朝,和声郎、乐工依次退出。
凡是宴飨,和声郎四人总管乐舞,二人持指挥小旗,站在乐工前面的两旁;二人监督音乐,站立在乐工后面的两旁。
殿上陈设完毕,和声郎持着指挥小旗从两边台阶升登,站立在御酒案的左右两旁;二人引导歌工、乐工从台阶两边升登,站在台阶上的两旁,东西相向。
舞师二人持着羽尾装饰的小旗,引导舞士站在西阶下的南面;又有二人持着羽饰旗,引导文舞士站在东面台阶下的南面;又有二人持着幢旗,引导各地夷人舞士站在武舞的西南面;都面朝北方。
武舞称《平定天下之舞》,象征用武功平定祸乱;文舞称《车书会同之舞》,象征以文德达到太平;各地夷人舞称《抚安四夷之舞》,象征用威严德泽宾服远方之人。
引导大乐二人,持着指挥奏乐的戏竹,引导大乐工陈列在宫廷台阶的西面,文、武二舞乐工陈列在宫廷台阶的东面,四方夷乐工陈列在四方夷人舞的北面,都面朝北方。
皇帝车驾将要出来,仪仗行动,大乐奏起。
登上座位,音乐停止。
进献第一巡爵,和声郎举起指挥小旗,歌唱演奏《起临濠之曲》。
引导乐工的二人引领歌工、乐工到酒案前面,面向北,重叠行列站定。
奏乐结束,放下指挥小旗,监督音乐的人引导众歌工、乐工退下。
进献第二巡爵,演奏《开太平之曲》。
进献第三巡爵,演奏《安建业之曲》。
进献第四巡爵,演奏《削群雄之曲》。
进献第五巡爵,演奏《平幽都之曲》。
进献第六巡爵,演奏《抚四夷之曲》。
进献第七巡爵,演奏《定封赏之曲》。
进献第八巡爵,演奏《大一统乏曲》。
进献第九巡爵,演奏《守承平之曲》。
其间举起指挥小旗、放下指挥小旗,歌工、乐工的进入退下,都如同前面所述的仪节。
进呈第一次膳食,和声郎举起指挥小旗,歌唱演奏《飞龙引之乐》,大乐奏起。
饮食完毕,音乐停止,放下指挥小旗。
进呈第二次膳食,演奏《风云会之乐》。
进呈第三次膳食,演奏《庆皇都之乐》。
进呈第四次膳食,演奏《平定天下之舞》。
进呈第五次膳食,演奏《贺圣朝之乐》。
进呈第六次膳食,演奏《抚安四夷之舞》。
进呈第七次膳食,演奏《九重欢之乐》。
进呈第八次膳食,演奏《车书会同之舞》。
进呈第九次膳食,演奏《万年春之乐》。
其间举起指挥小旗、放下指挥小旗都如同前面所述的仪节。
九次演奏、三遍舞蹈结束,皇帝起身,大乐奏起。
入宫,音乐停止,和声郎持着指挥小旗引导众歌工、乐工、舞工依次退出。
宴飨的乐曲,后来共更改两次。
四年制定的,一是《本太初》,二是《仰大明》,三是《民初生》,四是《品物亨》,五是《御六龙》,六是《泰阶平》,七是《君德成》,八是《圣道行》,九是《乐清宁》。
它的歌词是詹同、陶凯所作。
十五年作成,一是《炎精开运》,二是《皇风》,三是《眷皇明》,四是《天道传》,五是《振皇纲》,六是《金陵》,七是《长杨》,八是《芳醴》,九是《驾六龙》。
凡是大朝贺,教坊司在殿堂的东西面陈设中和韶乐,面向北;在台阶的东西面陈设大舞,也面向北。
皇帝起身,中和韶乐奏《圣安之曲》。
登上座位进献宝物,音乐停止。
百官礼拜,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进呈章表,大乐奏起。
进呈结束,音乐停止。
宣读章表目录,致上贺辞结束,百官俯身伏首,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宣唱皇帝制命结束,百官行舞蹈山呼礼,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皇帝起身,中和韶乐演奏《定安之曲》,导引皇帝车驾到华盖殿,音乐停止。
百官依次退出。
其大宴飨,教坊司左殿内设置中和韶乐,在殿外设置大乐,在殿下排立三舞杂队。
皇帝起身,大乐奏响。
登上座位,音乐停止。
文武官员在殿外入列,面向北跪拜,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进献御筵,音乐奏起。
进献完毕,音乐停止。
进献花,音乐奏起。
进献结束,音乐停止。
进献第一巡爵,教坊司演奏《炎精开运之曲》,音乐奏起。
内外官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散发鲜花,音乐奏起。
散发结束,音乐停止。
进献第二巡爵,教坊司演奏《皇风之曲》。
音乐停止,进献汤。
鼓吹飨节在前面引导到达殿外,鼓吹音乐停止,殿上的音乐奏起。
群臣食汤锲结束,音乐停止。
武舞进入,教坊司请求演奏《平定天下之舞》。
进献第三巡爵,教坊司请求演奏《眷皇明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叙述的礼仪。
音乐停止,教坊司请求演奏《抚安四夷之舞》。
进献第四巡爵,演奏《天道传之曲》,进献酒、进献汤如同先前的礼仪。
音乐停止,演奏《车书会同之舞》。
进献第五巡爵,演奏《振皇纲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所述的礼仪。
音乐停止,奏进百戏杂技艺人表演。
进献第六巡爵,演奏《金陵之曲》,进献酒、进献汤如同前面所述仪节。
音乐停止,进奏八蛮献宝的艺人表演。
进献第七巡爵,演奏《长杨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叙述的仪节。
音乐停止,进奏采莲队子的艺人表演。
进献第八巡爵,演奏《芳醴之曲》,进献酒和汤如同前面所述仪节。
音乐停止,进奏鱼跃于渊的艺人表演。
进献第九巡爵,演奏《驾六龙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所述仪节。
音乐停止,收起酒爵。
进献汤,进献大膳,音乐奏起。
供给群臣饭食完毕,音乐停止,进奏百花队伍的艺人表演。
宴会完成撤除食案。
群臣走出座席,面向北跪拜,音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皇帝起身,大乐妻起,呜礼鞭以示肃静,百官依次退出。
以上这些是朝贺宴飨的乐歌节奏。
乐器的制度,郊丘庙社,在洪武元年制定。
乐工六十二人,编钟、编磬各十六人,琴十人,瑟四人,搏拊四人,祝、敔各一人,塌四人,篪四人,箫八人,笙八人,笛四人,应鼓一人;歌工十二人;协律郎一人持指挥小旗来引导他们。
七年,又增加钥四人,凤笙四人,塌用六人,搏拊用二人,共七十二人。
舞则武舞生六十二人,引舞二人,各自手持盾牌和大斧;文舞生六十二入,引舞二人,各自手持羽钥;舞师二人手持节杖导引,共一百三十人。
只有文庙用乐生六十人,编钟、编磬各十六人,琴十人,瑟四人,搏拊四人,祝、敔各一人,垠四人,篪四人,箫八人,笙八人,笛四人,大鼓一人;歌工十人。
六年,铸造太和钟。
其形制,仿照宋代的景钟。
以九九为数,高八尺一寸。
以九龙为拱,以龙簇为柱,在圜丘斋宫的东北建造楼,悬挂太和钟。
郊祀,皇帝动身,钟声即起。
登上祭坛,钟声便停止,众音奏起。
礼仪结束,登上辇车,钟声响起。
等到导引皇帝车驾的音乐奏响,纔停止。
十七年改铸,减少尺寸的十分之四。
朝贺。
洪武三年,制定丹陛大乐:箫四人,笙四人,箜篌四人,方响四人,头管四人,龙笛四人,琵琶四人,筑六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
二十六年,又制定殿中韶乐:箫十二人,笙十二人,排箫四人,横笛十二人,垠四人,篪四人,琴十人,瑟四人,编钟二人,编盘二人,应鼓二人,祝一人,敔一人,搏拊二人。
丹陛大乐:戏竹二人,箫十二人,笙十二人,笛十二人,头管十二人,纂八人,琵琶八人,二十弦八人,方响二人,鼓二人,拍板八人,杖鼓十二人。
受封号妇女朝贺中宫皇后,设置女乐:戏竹二人,箫十四人,笙十四人,笛十四人,头管十四人,纂十人,琵琶八人,二十弦八人,方响六人,鼓五人,拍板八人,杖鼓十二人。
正月旦日、冬至、千秋节共三个节日。
此后太皇太后、皇太后都使用这个礼仪。
朔日、望日朝见参拜:戏竹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笛四人,头管四人,纂二人,琵琶二人,二十弦二人,方响一人,鼓一人,掐板二人,杖鼓六人。
大宴。
洪武元年,制定殿内侑食音乐:箫六人,笙六人,歌工四人。
丹陛大乐:戏竹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纂六人,箜篌四人,方响四人,头管四人,龙笛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
文武二舞的乐器:笙二人,横管二人,纂二人,杖鼓二人,大鼓一人,板一人。
四夷的舞乐:腰鼓二人,琵琶二人,胡琴二人,箜篌二人,头管二人,羌笛二人,纂二人,水盏一人,板一人。
二十六年,又制定殿内侑食乐:祝一人,敔一人,搏拊一人,琴四人,瑟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笛四人,顼二人,篪二人,排箫一人,钟一人,磬一人,应鼓一人。
丹陛大乐:戏竹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笛二人,头管二人,琵琶二人,纂二人,二十弦二人,方响二人,杖鼓八人,鼓一人,板一人。
迎膳乐:戏竹二人,笙二人,笛四人,头管二人,纂二人,杖鼓十人,鼓一人,板一人。
进膳乐:笙二人,笛二人,杖鼓八人,鼓一人,板一人。
太平清乐:笙四人,笛四人,头管二人,纂四人,方响一人,杖鼓八人,小鼓一人,板一人。
乐工、舞士服色的制度。
郊庙,洪武元年制定;朝贺,洪武三年制定。
文武两舞:武舞士三十二人,左持盾牌,右持大斧,四行,每行八人,舞蹈时作出发扬蹈厉坐作击刺的样子,舞师二人手持用羽尾装饰的小旗来导引舞队;文舞士三十二人,左持钥右持翟,四行,每行八人,舞蹈时作出进退舒徐揖让升降的样子,舞师二人手持羽饰旗来导引舞队。
四夷之舞:舞士十六人,四行,每行四人,舞蹈时作出拜跪朝谒喜跃俯伏的样子,舞师二人手持幢来导引舞队。
以上这些是祭祀朝贺的乐舞器物服饰。
当太祖时期,前后略有增加减少。
乐章中鄙陋的,便命令文臣改换其词。
二郊的乐章,是太祖亲自制作的。
后来改变合祭,它的词章又更换过。
太社稷供奉仁祖配祀,也更换制作七奏。
曾经训谕礼官说:“古乐的歌,词章和顺而端正。
后世的诗歌,词章淫靡而夸饰。
所以一切谄谀之词浮艳之曲都弃除不取。”曾经命令文臣撰写回銮乐歌,所奏的《神降祥》、《神舰》、《酣酒》、《色荒》、《禽荒》等曲.一共三十九章,命名为《御銮歌》,都寄托有讽谏的意思。
然而当时所作的诗,只求明白畅达容易知晓而已,不能如汉、晋时期的诗歌,铿锵雅健,可以记录来朗诵。
殿中的韶乐,它的歌词出自教坊俳优,多违背典雅之道。
十二月乐歌,按照月律来演奏,以及进膳、迎膳等曲,都用乐府、小令、杂剧作为娱乐游戏。
流俗喧嚣,淫邪不正的乐曲诗歌纷乱不堪。
太祖想要屏弃的,反而陈设在殿陛之间而不以为怪。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郊庙建成。
那些合祭合享的礼乐,全部如同旧有的制度。
重新制定了宴飨乐舞:初奏《上万寿之曲》,《平定天下之舞》;二奏《仰天恩之曲》,《抚四夷之舞》;三奏《感地德之曲》,《车书会同之舞》;四奏《民乐生之曲》,《表正万邦之舞》;五奏《感皇恩之曲》,《天命有德之舞》;六奏《庆丰年之曲》;七奏《集祯应之曲》;八奏《永皇图之曲》;九奏《乐太平之曲》。
奏曲肤浅,舞曲卑下俚俗。
景泰元年,助教刘翔上奏书指出它的失误。
请求敕命文臣推衍道德教化的意旨,君臣相和的喜乐,作成诗歌词章,配上律吕乐曲,如同古代《灵台》、《辟雍》、《清庙》、《湛露》的音乐,以振奋勉励风俗教化,充作一代的盛大典制。
当时因沿袭使用已经很久,终究不能改变。
此后教坊司乐工所奏中和韶乐,且多有不和谐的。
成化年间,礼官曾经请求三倍其数额,广博教训而约略择取。
弘治初年,孝宗举行亲耕藉田礼,教坊司以杂剧由艺人表演,问杂出现狎邪不庄重的词语。
都御史马文升严厉的斥责弃去。
给事中胡瑞曾经说:“御殿接受朝拜,典礼特别重大,而殿中的中和韶乐却隶属于教坊司,岳镇海滨,三年祭祀一次,却交托给神乐观的乐舞生,亵渎神明,损伤国家大的体统。
希望敕命朝廷大臣商议。
岳镇海滨等祭祀,应当用士大夫来担任。
中和韶乐,选择民间老百姓的子弟学习,设置官员来管理。
时间久了,就酌量授予职务。”皇帝因奏乐和派人祭祀,都是本朝旧有的典制,故不能采纳。
马文升任尚书,因灾害怪异上疏陈说,其中之一是,访求著名大儒以之端正雅乐。
事情下交礼官,礼官说:“高皇帝命令文臣考察制定八音,修造乐器,参定乐章。
那些登歌之词多亲自裁决确定。
但是经历至今已一百三十多年,不再校正,音律舛违讹误,应迅速整饬端正。
并且太常官恐怕不足以担当制作乐器、协和音律的大任。
请求诏令下交各司,广泛征求朝廷内外百官以及隐逸山逸林有精通音律的,以礼送到京城。
会同礼官详细商议最恰当了,然后纔制造乐器端正音律,差不多可以恢复祖宗旧有制度,达到非常和美的境界。”皇帝同意他的奏请。
末年,下诏南京以及各藩王府,选拔精通音乐技艺的人到京城,又因礼官上言而罢除。
正德三年,武宗训谕内钟鼓司康能等人说:“祭祀、封禅礼毕举行庆祝成功的筵宴,是华夏四夷百官要亲自观看的,应该举行大乐。
近来音乐废弃缺脱,无法用来推重朝廷。”礼部于是请求选拔三院乐工中年轻健壮的,严格督促练习,并发文到各省司选取乐艺精通的人到京城供职应选。
只是隶属的人更加猥鄙驳杂,筋斗百戏杂技之类在宫廷一天天更加盛多。
随后河问等府奉诏命送上乐户,居处在新宅。
乐工得到宠幸之后,时时说居处在外的不应该独自闲逸,于是又行文各省司所送上技艺精湛的到教坊。
于是乘坐传车相继供食物的又有数百人,俳优艺人的势力大大扩张。
臧贤以伶人身份进用,与众佞幸争夺宠幸窃取权力。
嘉靖元年,御史汪珊请求屏弃拒绝玩赏爱好之物,命令教坊司不准以新的音乐和精巧的技艺进献。
世宗嘉赏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重新制定各种典礼,于是也有志于改变乐。
建造观德殿以祭祀兴献帝,召令协律郎练习乐以供祭祀之事。
后来世庙建成,改殿名崇先。
于是亲自制作乐章,命令大学士费宏等改定曲名,以与太庙相区别。
迎种称《永和之曲》,第一次进献称《清和之曲》,第二次进献称《康和之曲》,最后进献称《冲和之曲》,撤除撰食称《泰和之曲》,礼送神灵称《宁和之曲》。
费宏等人又议论,献皇帝生长在太平之世,不崇尚武功,三次进献都应当用《文德舞》。
听从他们的议论。
随后太常又请求,于是命令礼官会同张璁议论。
张璁说:“乐舞以行列数而减省,没有听说以武舞、文舞为偏全。
如果八佾的制度,用其文舞而除其武舞,则两阶的舞容,得到其左面,而缺失其右面。
这是皇上举行天子的礼乐,而自己减省了礼数。”于是听从张璁的议论,仍然使用文、武二舞。
九年二月,开始在南郊举行祈谷祭祀。
皇帝亲自制作乐章,命令太常配上音谱。
这一年,开始祭祀先蚕,下交礼官议定乐舞。
礼官说:“先蚕的祭祀,周、汉相同。
它的乐舞礼仪礼节,经书、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开元先蚕的仪节制度,大乐令在北郊坛场内设置四面悬挂乐器,众女工都列于后,那么祭祀先蚕用女乐可以得知。
《唐六典》记载,天子四面悬挂乐器的乐舞用八佾,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的乐舞用六佾,那么祭祀先蚕用八佾又可以得知。
但是只是说到舞生冠服,而没有言及舞女冠服。
陈旸《乐书,享先蚕图》下,只有《宫架登歌图》,而没有言及舞。
有乐有舞,虽然是祭祀典礼的常规,但是周、汉时代的制度既不可考证,宋祭祀先蚕,以主管部门代替,又不可引以为据。
只有开元略微接近古礼,而陈氏的《乐书》考据也分明。
先前祭享先农,既以舞队列数不足,降八佾为六佾,那么现在祭祀先蚕,只用乐歌,不用乐无,也合于古代礼制。
且以见稍减损于祭祀先农的礼仪。”皇帝因舞不是女子之事,罢除不用。
使议定乐女冠服上报。
礼官说:“北郊属阴方,其颜色崇尚黑色。
颜色相同,互相感通,是事奉神的做法。
漠祭祀先蚕于东郊,魏祭祀先蚕于西郊,颜色都崇尚青色,不合其色。
乐女的冠服应该用黑色。”于是用乐六奏,除去舞。
其乐女都穿戴黑色冠服,因此制定祭享先蚕的乐章。
又因为祭祀典礼正在墼饬制定南北郊,恢复朝日、夕月的祭祀,命令文学之臣取洪武时期的旧乐歌,全部更改。
礼官于是请求广泛征求询问,有像宋胡瑗、李照这样的人,都把名字上报。
授予太常,考察制定雅乐。
给事中夏言于是以退休的甘肃行太仆寺丞张鹦应诏。
命令迅速征召他。
到京后,说:大乐的正宗,是先确定黄钟。
黄钟产生于天地混沌状态开启之时,亥与子相交之际。
积聚丝形成毫,积聚毫形成厘,积聚厘形成分。
一时焉三十分,一日为十二时。
所以声音生于日,律产生于辰。
气在声之先,声跟从在气之后。
如果拘泥于器以寻求气,那么气不能得到器,而反被器所控制,怎么能确定黄钟、起算历元呢?必须依照蔡元定的办法,多截取竹管以拟测黄钟的律吕,长短每根相差一分。
冬至日按照律管而占验,依照一定办法测取。
如果众律管中先飞出葭灰的,就是元气。
占验其时刻,如在子初二刻,便子初一刻移到了初二刻;如在正二刻,便子正一刻移到了正二刻。
希望命令一名懂得律历的官员,同臣一起参验,差不多黄钟可以得到,而古乐可以恢复。
又说:古人制成十六编钟,并不只是观赏其美,而是为了旋相为宫音而设置。
其下八钟,它们是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其上八钟,它们是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太蔟、夹钟。
近代只用黄钟一均,而不全部具备十六钟,古人立乐的方法已经失去。
况且太常只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字眼为谱,离开古代更远。
并且如黄钟为合还相似,而以大吕为下四,太簇为高四,夹钟为下一,姑洗为高一,夷则焉下工,南吕为高工之类,都以两律兼一字,如何能旋相为宫音以取律,祇有黄钟一均而已。
并且黄钟、大吕、太蔟、夹钟焉上四清声。
因为黄钟为君,最尊显无可比拟。
黄钟为宫,那么十一律都相从而受其制约,臣民万物没有谁敢侵犯。
至于夹钟焉宫,则下面生出无射为征,无射上生仲吕为商,仲吕下生黄钟为羽。
这样黄钟正律声长,不像仲吕为商去掉三分之一为次。
所以用黄钟为羽,必定用子声,就是上黄六的清声,正是不敢用黄钟全声,而用其半的原因。
姑冼以下的均,大致像这样。
造就是四清声确立的原因。
编钟十六,它的道理也是这样。
宋代的胡瑗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四清声都减小它的直径以适应它。
然而黄钟、太簇二声虽然相合,大吕、夹钟二声又不合,于是使十二律、五声都不得其正,至于李照、范镇祇用十二律,不用四清声,其合于三分增减便协和了。
夷则以下,其臣民万物,怎么能尊卑有所分辨,而不相侵犯呢?臣又考察《周礼》,圜钟、函钟、黄钟、天地人三官的学说,有进献神灵的音乐,有降神灵的音乐。
所说的进献神灵的音乐,就是奏黄钟,歌大吕,子丑相合,舞《云门》以祭祀天神。
于是演奏太簇,歌唱应钟,则是寅亥相合,舞《咸池》以祭祀地只。
于是演奏姑洗,歌唱南吕,则是辰酉相合,舞《大韶》以祭祀四望。
于是演奏蕤宾,歌唱林钟,则是午末相合,舞《大夏》以祭祀山川。
于是演奏夷则,歌唱小吕,巳申相合,舞《大武》以祭享先祖,舞《大濩》以祭享先妣。
所说的降神之乐,冬至日祭祀天神于圜丘,便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征,姑洗为羽,这三者阳律相继。
相继,是上天之正道。
夏至日祭祀地祇于方丘,便以函钟为宫,夹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逭三者阴吕相生。
相生,是大地之功绩。
祭祀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焉角,太蔟为征,夹钟为羽,逭三者律吕相合。
相合,是人之常情。
并且圜钟,就是夹钟。
产生于房心二宿之气,是天地的明堂,祭祀上天从这里起宫,在琴中角弦第十徽,就是卯位。
函钟.就是林钟。
产生于坤位之气,在井束舆鬼宿以外,主应地只,祭祀地从这里起宫,在琴中征弦第五徽,就是未位。
黄钟,产生于虚危二宿之气,是宗庙,祭祀人鬼从这里起宫,在琴中宫弦第三徽,就是子位。
至于六变而天神下降,八变而地神至,九变而人鬼享祀,并不是有难易的分别。
因为阳数起于子而终结于少阴的申,阴数起于午而终结于少阳的寅。
圜钟在卯,从卯到申六敷,所以六变而天神下降。
函钟在未,从未到寅八数,所以八变而地只至。
黄钟在子,从子至申九数,所以九变而人鬼享祀。
这些都以本元之声,召来本位之神,所以感通的道理迅速。
有人说从汉以来,天地鬼神听到新声已习惯了,何必要改作?不知从人的角度观察天地,那么从汉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从天地的角度观察,只是顷刻之间而已。
从现在起端正它,还来得及。
他同时进献所著的乐书二部。
其中一部是《大成乐舞图谱》,从琴瑟以下众乐,逐字作谱。
另一部是《古雅心谈》,列出十二图以象征十二律。
每图各有解说。
又以琴为正声,是乐的宗系。
凡是郊庙大乐,分注琴弦来确定徽,各有归属。
并且认为是心中独自领悟到的,精深绝妙有非口所能言传的。
奏疏下交礼部。
礼官说:“音律长久废弃,太常众官遵循练习工尺字谱,不再知有黄钟等调。
臣等近来奉诏演练学习新制定的郊祀乐章,间或询问古人遗留下来的制度,茫然无话回答。
现在张鹦认为四清声是旋相为宫音,他注琴弦确定徽吝,大致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近世乐律的弊端。
至于想取懂得历算的人,互相参考,尤其是探索根本穷究源头的议论。
似乎不是目前的司乐官所能赶得上的。”于是授予张鹦任太常寺丞,命令到太和殿校定乐舞。
张鹦于是上疏说:“《周礼》有郊祀的音乐,有宗祀的音乐。
尊敬亲人分别不同,声律自然就分开了。
臣听说世庙的乐章,律起于林钟,都不同于太庙。
臣私下感到怪异。
因为世庙与太庙礼仪相同,而林钟与黄钟是不同的乐。
函钟主祭祀地只,位置寄寓在坤方,星宿的分野在井鬼,音乐演奏变八次,以报谢资生的功绩。
所以用林钟起调,又以林钟毕调。
黄钟主祭祀宗庙,位置的分星在子,星隶属二十八宿中的虚危,音乐演奏九成,以报答本源的美德。
所以用黄钟起调,又用黄钟毕调。
理义各有归属,声数沉中互相感应沟通。
况且天地是父母之象,大君是宗子的称呼。
现在用祭祀母亲的乐曲,演奏以祭祀儿子,恐怕世庙在天之灵,必定不能安心地接受享礼。
不知谱写这个乐的,见到了什么呢?臣考察旧谱乐章,字用黄钟,声同太庙。
但是细听七声,中间缺少一律,现在重新补充订正。
使之依照规定,则祖孙互相一气贯通,函、黄二宫不失于均调。
尊与亲的名分两相获得,神与人的内心都感到愉悦。”诏令下交礼官议论。
李时等人回奏,认为“张鹦所说的内容,与臣等从律吕等书中所看到的,有很多相合之处。
黄钟这个调,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征,林钟为征,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
旧有乐章用合,用四,用一,用尺,用工。
舍弃蕤宾之勾,而越过顺序用再生黄钟之六,这是旧有乐章的失误。
如林钟逭一调,便以林钟为宫,南宫为商,应链为角,大吕的半声为变征,太蔟的半声为征,姑洗的半声为羽,蕤宾的半声为变宫。
近来沈居敬重新协和乐章,用尺,用合,用四,用一,用工,用六。
合,是黄钟;四,是太簇的正声;一,是姑洗的正声;六,是黄钟的半律。
以林钟为宫,而所用是角、征、羽的,都不是一均的声律,错谬得太远了。
况且林钟一调,不适宜用于宗庙,而太庙与世庙,不应该不同调,张鹦的见解尤其正确。
从今以后应该用旧协音律,祇增加蕤宾的勾声,舍弃再生黄钟之六,改用应钟的凡,以形成黄钟的一均,差不多对感于此而达于彼的道理,有很大的补充。
’于是命令张鹦重新制定庙享的音乐,而逮捕治沈居敬等人之罪。
张鹦按乐谱制定帝社稷乐歌进献。
下诏嘉奖他的功劳,升任为少卿,执掌教导雅乐。
夏言又援引古代苍龙星出现便举行祈雨的祭祀,命令乐正练习盛大乐曲,舞盛大的舞蹈。
请求依照古代的礼制,制定祈雨祭祀的仪制。
在三次祭奠礼完成之后,九奏乐曲停止之时,概括《云汉》诗的歌辞,作《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一起舞蹈并共同歌唱。
皇帝同意了他的提议。
当时七庙已经建成,乐的制度没有完备,礼官于是请求重新制定宗庙的雅乐,说:“德、懿、熙、仁四祖迁祧已久,旧有的乐章不协和。
太祖创立帝业,太宗定立国都,各代帝王保持成就和业绩。
应当有颂扬的乐歌,以歌颂答谢他们在天之灵,让他们的功业垂留万代。
如若单独祭祀,如若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大合祭,如若重大的柿袷之祭,用诗歌颂扬美德,应该命令文学之臣撰述,由皇上裁定。
它的乐器、乐舞,各自依照太庙已成的形式,备办作为规矩制度。”皇帝下制命同意。
随后追尊献帝为睿宗,拊祭于太庙。
于是九庙春季特祀、三时的祖庙大合祭、冬末重大合祭所奏乐章,都重新制定。
十八年巡守兴都,皇帝亲自制作乐章,在飞龙殿祭祀上帝,供奉皇考配享。
此后,七庙发生火灾,恢复同堂祭祀的制度,四季祭祀和岁时大合祭,乐章、器物仍然如同旧有制度。
开始增加七庙乐官和乐舞生.从四郊九庙以及太岁神只等祭坛,乐舞人数多达二千一百名。
后来稍微裁减革除,保存一半。
张鹦升迁太常卿,又重申先前的学说,建议三件事:一是请求设置特钟、特磬,作为乐的节度;二是请求恢复四面悬挂乐器的制度,以具备古代制度;三是请求占候元气以制定钟律。
事情下交礼官,说:“特钟、特磬应该制造乐悬,在庙庭中,周旋运动不方便,不能更改制作。
只有黄钟是声音气息的本源,占候元气的办法,实际是求索中和之气以确定中和之声,是制定乐律的根本。
他的学说,如重叠屋室堵塞窗户,裁截律管填实葭灰,覆缇,按照治历中的推算节气至葭灰飞出,用累粒焉计量标准来证明,都有既定方法可以依凭。
他的方法,建筑房屋于圜丘外墙的空隙之地,选择懂得历法占候的人前去辅助建筑工程,等到稍有次序,然后派官员考核占验。”听从其说。
于是下诏选取山西长子县羊头山的黍米;大中小三等各五斗,以准备占候节气确定乐律。
明朝从太祖、世宗开始,乐曲的词章多次改变,然而黄钟律吕是制作的根本,不能有所研究发明。
吕怀、刘濂、韩邦奇、黄佐、王邦直等人著书立说很详备,职守不参与掌管乐律,只是寄托于空洞理论而已。
张鹦虽然因为懂得乐律而获得官值,占候元气终究属于渺茫的东西,不能定准以确定乐律。
弘治年问,莆人李文利教授,着成《律吕元声》,独自宗法《吕氏春秋》黄钟三寸九分的说法。
世宗初年,御史范永銮呈上其书,由于他的说法与古代相背,不能采用。
嘉靖十七年六月,辽州同知李文察进呈所著乐书四种,礼官认为对于乐理、乐书多有前人不曾发明的东西。
于是授予李文蔡任太常典簿,以奖赏鼓励他。
而他所说“按人的声音以考察确定五音”的方法,不能施行。
神宗时,郑世子朱载堉着僻吕精义》、《律学新说》、《乐舞全谱》共若干卷,具备章表进献。
崇祯六年,礼部尚书黄汝良进献《昭代乐律志》。
宣示交付史馆,以备考察,没有来得及施行。
参考资料: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