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网

译文

作者:佚名

经脉邪气上逆于头而引发的头痛,叫厥头痛,如果面部若肿起且心中烦躁的,治疗可取足阳明、足太阳经的穴位。

  厥头痛,如果头部脉络疼痛,病人情绪悲伤,易哭,诊视头部动脉搏动盛处,刺之略微放血,然后刺足厥阴经的穴位调治。

  厥头痛,如果头部沉重,急痛,治疗用泻法,取头上的五条经脉(即督脉、左右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少阴胆经),每行取五穴刺治。先取手少阴经穴位,后取足少阴经穴位。

  厥头痛,健忘,爱叹气,用手按摸不到痛处,治疗可取头面部左右的动脉,然后取足太阴经的穴位。

  厥头痛,项部先痛,腰脊部也相应疼痛,治疗先取天柱穴,后取足太阴经的穴位。

  厥头痛,头痛剧烈,耳前后脉络胀热,治疗应泻出耳脉络之血,然后刺足少阳经的穴位。

  真头痛,头痛剧烈,整个脑部都痛,手足冰凉直至肘膝关节,这是不可治的死症。

  有的头痛不可以取腧穴治疗,如被击伤或摔伤,致使淤血在体内,如果有内伤,会疼痛不止。这种情况,可以在伤痛部位侧刺,不可选取远距离的腧穴刺治。

  有一种头痛不可刺治,即大痹恶患。每天都发作的,针刺只可使其稍好一些,不能根治。

  偏头寒痛,治疗先取手少阳、手阳明经的穴位,后取足少阳、足阳明经的穴位。

  由五脏气冲逆所致的厥心痛,牵连背部疼痛、抽搐,好象有东西从后背触动心脏,以致曲脊驼背,这是肾心病。治疗先取京骨、昆仑穴,发针后仍疼痛不止的,再取然谷穴刺之。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痛特别厉害,这是胃心痛。治疗应取大都、太白穴。

  厥心痛,痛得好象用银针刺心一样,心痛剧烈,这是脾心痛。治疗应取然谷、太溪穴。

  厥心痛,面色苍白象死人一样,终日疼痛不止,这是肝心痛。治疗应取行间、太冲穴。

  厥心痛,在卧床或休息时,心痛停止,如果活动则心痛加剧,但面色不变,这是肺心痛,治疗应取鱼际、太渊穴。

  真心痛,手足冰凉直至肘膝关节,心痛剧烈。这种症状,早晨发作,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第二天早晨就会死亡。

  心痛但不可以刺治的病症是内有积聚淤血,这种病症不可以取腧穴治疗。

  肠中有寄生虫和蛔虫,都不可用小针取穴刺治。心腹痛,发作时疼痛难忍,腹内有肿块,可上下移动,疼痛间歇性发作,腹中热,经常口渴流涎,这是有蛔虫的症状。治疗可用手聚拢按住肿块,不使移动,用大针刺之,手仍按着不动,待虫不动后,再拔出针来。

  耳聋听不到声音,治疗可取耳中的听宫、角孙等穴。耳鸣,治疗可取耳前动脉处的耳门穴。耳痛而不可刺治的,是指耳中有脓或耳中有干耳垢,耳已丧失听觉的病症。耳聋应取手无名指指甲上端与肉相交处的关冲穴,先取手部关冲穴,后取足部窍阴穴刺之。耳鸣,治疗可取手中指指甲上端的中冲穴,左耳鸣取右手的中冲穴,右耳鸣取左手的中冲穴,先取手部穴位,后取足部的大敦穴。

  大腿不能抬起,治疗可让病人侧卧取穴,在髀枢中的环跳穴用员利针刺之,不可用大针。

  患下血如注的病人,治疗应取曲泉穴。

  患风痹的病人,久病不愈,脚有时冷得象踩在冰上,有时热得象在热水中,大小腿酸疼无力,心烦头痛,时常呕吐又时常胀饱,眩昏一停就出汗,出汗时间长了又目眩,一会儿悲伤,一会儿恐惧,气短,闷闷不乐,患这种病,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参考资料:

1、 张云昌 孟蓬生等.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298364351547.html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