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本篇以《气战》为题,旨在阐述部队士气在对敌作战中的重要性及临战状态下激发士气所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将领指挥对敌作战靠的是部队旺盛的士气,而部队旺盛的士气靠的是鼓动工作。但是,临战状态下的“鼓动”要适度,不可过分频繁,过频则士气易衰;发挥士卒的冲击力量,不可距离太远,太远则体力易竭。只有在冲击距离适当和敌人气衰力竭之时发动攻击,才能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本篇所引“气实则斗,气夺则走”一语,系出自《尉缭子》一书,意思是,在对敌作战中,如果士气饱满旺盛就立即投入战斗,而一旦士气低落不振就迅速避敌退走。战争的实践经验证明,部队士气的高低盛衰,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一般说,部队斗志高昂则可能多打胜仗,而其士气低落则必然吃败仗。因此,如何使自己部队保持高昂斗志,防止士气低落,这历来是有作为的军事家所注意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治军问题。本篇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较好认识,且以《气战》为题,专门论述了临战鼓动与提高士气的关系以及击鼓激气所应注意的事项,这是值得人们借鉴的。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处于防御一方的鲁军之所以能够打败进攻一方的齐军,除了在政治上得到本国百姓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外;在军事上,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后发制人和敌疲我打的正确作战指导,这是鲁军获胜的直接重要原因。当时,战场的态势是齐军进攻、鲁军防御。一般说来,防御一方要战胜进攻一方,非举行反攻不可。而反攻得手除了具备必要的条件外,还必须选择适当时机才能确保作战胜利。因此,在具备反攻的必要条件的前提下,能否正确选择反攻的有利时机,便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一环。处于防御作战的鲁庄公虽然并不完全懂得这一点,但他并不固执己见,相反,他却能虚心倾听并采纳武士曹刿的正确建议,乘敌我双方士气变化出现“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时,适时发起反攻;其次,当交战后,齐军已经陷入“辙乱、旗靡”(见《左传·庄公十年》),溃不成军的时候,鲁庄公又能及时组织部队实施追击,一举取得了打败齐军的决定性胜利。显而易见,鲁庄公根据敌我士气的消长变化而决定自己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从这个意义上讲,齐鲁长勺之战,也是体现“气战”的典型战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