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网

读解

作者:佚名

人们舍弃了善的本性而不探求、不培养、不修养自己善的本性,怎么办呢?那就探求、就培养、就修养人们善的本性。但是,这个培养、修养,也要象种庄稼一样,深耕细作,用心呵护,经历若干时日,才能成熟结果。如果撒下种子就不闻不问,任其自然生长,那么收获的东西就还不如荑草和稗草。因为荑草和稗草还可以用来作牲畜饲料,而没有结果的五谷连作牲畜饲料的资格都没有。人一死,什么都是空空如也,“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占据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能成就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很多讲“仁义”的人,其实都是不成熟的“五谷”之类的人,他们一点价值也没有,还不如荑草和稗草可以用作牲畜的饲料。

参考资料:

1、 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4/15/3728705_74954542.shtml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著年代:公元前2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