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网

读解

作者:佚名

孟子所说的土地方圆百里,“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就是西周时期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这个意思是说,并非没有土地,也不是土地不够分封,之所以一个诸侯只分封百里之地,其目的就是要使诸侯们不能够拥有太多的土地和人民。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诸侯们不要有太多的权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私有欲的提高,至春秋时期,诸侯们已不满足于方圆百里的国土了。所以他们趁着周王室的日益衰微,拼命扩张自己的国土,做强做大。然而仁者为什么不为呢?象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这三王如果不为,能统一天下吗?这似乎有些矛盾,这也是当年诸侯们没有弄懂的地方。其实,孟子的意思是,想要做强做大,并不是坏事,但不能靠侵略、掠夺和剥削来使自己富强。而是要依靠“仁、义、礼、智、信”的原则,爱民、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用智慧、用诚信,那么,人民就会主动来依附你,整个天下的人民都依附你了,土地难道还不是你的吗?管仲当年亦如是说,《管子·重令》:“然则先王将若之何?曰:不为六者变更于号令,不为六者疑错于斧钺,不为六者益损于禄赏。若此则远近一心,远近一心则众寡同力,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非以并兼攘夺也,以为天下政治也,此正天下之道也。”

  这其实就是举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参考资料:

1、 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4/15/3728705_74958076.shtml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著年代:公元前2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