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网

读解

作者:佚名

似乎滕文公对于“为善”也是做不到的。于是孟子只好又举出古公迁岐的例子。这等于是向滕文公出了两个计策,一是效法古公太王迁徙以避强权,保存族人以图东山再起。二是按一般人的做法,誓死捍卫自己的土地,即使全部牺牲也再所不惜。这两种办法哪一种好呢?孟子没有明说,因为孟子心里很清楚,无论取哪一种,滕国人民都不会追随滕文公,要迁徙,只有滕文公家族的几百或上千人;要死守,也只有这些人。广大的人民百姓都是不会追随他的,因为滕文公从来就不是一个“爱民”的君主,也没有施行“爱民”的政策。一个领导人如果不爱民,人民又怎么会爱领导人呢?

参考资料:

1、 佚名.平和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545f401000ak1.html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著年代:公元前2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