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当年十月,宰相房琯上疏唐肃宗,自请带兵收复两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房琯“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用兵以春秋车战之法,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此诗题注:“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5、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