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网

重读出师表的几点认识

作者:佚名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全文可以分为4部分:

  Part1,由前两个自然段组成。

  指出当今天下的基本形势和执政的基本原则,接着提出了基本政策。

  按逆向思维来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为让老丞相有些不满,结合历史上的情况,应该与刘禅偏信宦官有关。于是开宗名义,告诉小皇帝应该端正态度,内外一体。

  《英雄志》22卷第九章《天之历数在尔躬》中曾对一国兴衰发表过一些看法,似乎是暗合此处的,兹录于此:

  “欲知一国之兴衰,必先观何处?观一物,必先观其内。何为一国之内?为百姓。何为百姓之内?为法制风气。那法制风气之内呢?天下之风气,必起于天子。那天子之内呢?还有什么?私心。天子的私心都藏于何处?这帝王私心之所在,便在后宫。那儿有他最心爱的人,故而在他心中的份量,足与天下等值。”

  <Remark>在帝制独裁体制下,在家天下,以伦理学为执政理论基础的执政机制必然受皇帝的后宫影响极大。远如吕后、武则天,近如慈禧。

  Part2,第3、4、5自然段。

  告诉小皇帝可以依靠谁,文官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是向宠。同时告诉小皇帝一般人别信他,都是小人,来祸害你的。

  <Remark>往好的方向来说,这是在向皇帝推荐优秀干部;反过来也可以说你是在结党,是否营私待定。

  Part3,第6、7自然段。

  可能诸葛亮也意识到上面的语气不太合适,有点像老爸教训自己的儿子,虽然叫你相父,你也别当真啊!而且在人事方面有点搞党争的嫌疑,于是开始打苦情牌,追溯自己与老皇帝的关系,这些都是老皇帝让我告诉你的!

  <Remark>确实是用心良苦,不过小皇帝完全可以这样想,“妈的,这老东西又拿我死去的老爹来压我!”

  Part4,第8、9自然段。

  说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要出征了,向小皇帝立个军令状,也再次告诫小皇帝要听人劝吃饱饭,要有主见。

  <Remark>罗里吧嗦,絮絮叨叨,保姆真不是好当的啊。

  整体感知:

  本文言辞恳切,将军国大事、执政原则都非常清晰地表述出来,可以说是手把手地在教小皇帝。但是通篇都在说自己要报先帝知遇之恩,众将士也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似乎忽略了小皇帝的个人感受。如果他所用的人都只是冲着自己老爸的面子给自己干活,并不怎么真心服自己,估计他干起来也不会怎么乐意。虽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会总是要推崇下先帝,但也不能这么干啊,再怎么孝顺,也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康熙、雍正、乾隆莫不如是,并不是一定要用先帝的臣子才能保证国家兴旺、政治稳定。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或许正是诸葛亮对人才梯队建设的忽视,导致了三国后期蜀国再无杰出之士可用。

  另外,本文中似乎只是泛泛地进行告诫小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政策,更没有告诉小皇帝如何自己去发现人才,只是说“看看,这几个人都是先帝给你选的,你要听他们的话哦”。这就略显扯淡了,不谈人才的标准,这就导致,小皇帝若非天赋异禀,不懂潜规则的话,将永远无法自己发现真正需要的人才。

  综合来看,这个真是“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