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网

佛学思想

作者: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是法照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主要法门,也可以说是大师佛学思想的中枢。五会念佛之法是以《佛说无量寿经》为理论基础,《无量寿经》经文中佛所描述的极乐国土,“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花,玛瑙为实,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合,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不退转至成佛道”,大师以此结合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而创立五会念佛之法。经文中所谓出五音声,微妙宫商,指的是古乐谱曲所用的“宫、商、角、征、羽”五种音符。然则极乐世界六尘说法,种种妙乐,绝非此界粗音俗乐所能比拟。大师倡导的五会念佛,结合五音的曲调与节奏,一方面可以诱导众生生念佛之兴致,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念佛者全凭一心专称佛号而成就念佛三昧。

  五会念佛的意思按大师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五者是数,会者集会,彼五种音,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也。”此种说法也合乎《佛说阿弥陀经》中所描述的:“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义理。五会念佛的方法按大师所说则是: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转急念。第一会至第四会都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唯第五会单念阿弥陀佛四字佛号。其音调则是由缓和次第转急,其要点在于能使念者,收摄意念,渐渐将心识凝聚一处,专注一心称念佛号,长此以往加行用功自然能入念佛三昧。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大师赞叹此五会念佛法者,即于此生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法照大师以如此肯定的语气标榜五会念佛之法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力,是有他充分的根据的。他在《净土五会念佛观仪》中自述云:“照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岳弥陀台……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至第二七日夜,……至阿弥陀佛所……白佛言:‘有何妙法,唯愿说之。’佛言:‘有一无价梵音念佛法门,正与彼五浊恶世’。……言讫,彼佛国界,佛菩萨众,水鸟树林,皆悉五会念佛诵经。法照粗记少分,……阿弥陀佛言:‘汝但依此五会念佛诵经之时,我此国土水鸟树林,诸菩萨众,无量音乐,于虚空中,一时俱和念佛之声’。”由此可见,大师所传的五会念佛法是于阿弥陀佛所得真传。其音调是以极乐净土的法音为版式,称念之方法等同于极乐净土,当然其功德力用非同凡响了。

  在大师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曾不止一次于定中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众等。这对于一般的修行者来说,的确难以企及。大师之所以具此德能,这基于他修持般舟三昧所得的成就。同时也得益于他起初修学的禅定功夫。从参禅到念佛,这不但是大师在修持形式上的转变,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极大幅度的变更,从禅宗的呵佛骂祖,不立文字,以音声语言为著相等观点转为净宗的以音声作佛事,以观佛念佛之名相为修行之主题,这样的转折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智慧。大师认为若离念求无念,离生求无生,离相好求法身,离文字求解脱,是住断灭见,谤佛毁经,成破法之恶业,堕无间地狱。是以大师极力称赞念佛法门之殊胜,提倡五会念佛之法,视念佛三昧于诸三昧中为最上之王,同时将念佛三昧比作无上深妙的禅法,是诸佛共所印定的如来禅。认为此二者称谓虽殊,然则实际之境界并无异样。这从他在解说五会念佛之法时所讲的“第五(会)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一语可以见得。

  对于大师一生中那些难以备述的殊胜感应,凡夫俗子固然觉得神奇,然若依经典中佛所说的教义来看,也就不足以为奇了,《般舟三昧经》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由此可知,般舟三昧修成就时,修行者之色身可不离此界而直接面见阿弥陀佛,请法于佛。是以大师以般舟三昧之功,感应无数的灵异迹象,激发无数行人修净土念佛法门,求生极乐国土。其中最为殊胜的当属感得当朝帝王归信净土,使得朝野上下广行念佛法门,这对于净土宗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大师一生之言行堪为净宗行者之榜样,其德业功行,实不愧一代祖师之荣称。他对于净土宗所作的巍巍功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法照
    法照大师 (公元约747-821)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 法照大师的俗世事迹,史料中不见记载。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既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著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台般舟道场,专修净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万计。代宗皇帝赐承远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